邢白瓷

邢白瓷

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中國古代最早的官窯之一。內丘在唐代屬於邢州,故史稱邢窯。河北內丘邢窯遺址被評為 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邢窯古代窯址位於今邢台市內丘縣與臨城縣一帶。邢窯是中國最早的白瓷窯址,邢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南方以浙江慈谿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內丘邢窯為代表的白瓷並駕齊驅、平分秋色的格局,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

邢窯創燒於北朝晚期,經過隋朝的飛速發展,到唐朝已達到鼎盛階段,衰落於唐末五代時期,成為我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

邢州(今邢台)瓷窯是唐代七大名窯之一,因產在邢州而得名,是華夏白瓷的鼻祖,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稱為陶瓷史上一座輝煌的里程碑。

邢窯的所在內丘被當稱為瓷都,內丘現有如今位於河北省內丘縣的中國邢窯博物館、邢瓷文化體驗館、邢窯遺址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邢白瓷
  • 館藏地點: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中國邢窯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朝
  • 出土地點: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城關
  • 地位:中國白瓷的發祥地、中華白瓷鼻祖
  • 邢窯中心窯場: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
文物介紹
唐代,邢窯白瓷與越州窯青瓷都作為貢品向宮廷進貢,內丘也發現有"盈"字款,"翰林"字款白瓷("盈"字款瓷,應為唐宮中大盈庫的定燒器,專供皇帝宴飲賞賜之用)。
邢瓷從瓷質上分成三個品種:粗白瓷、細白瓷和透影細白瓷。其中透影細白瓷工藝最為精良,彌足珍貴。唐後期,由於制瓷原料匱乏等原因,邢窯逐漸衰落,直至被定窯所取代。然邢窯白瓷對後代彩繪瓷器影響深遠,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 [1]邢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為主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我國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南指越州,北指邢州即邢台)的新格局。
邢窯邢瓷在多種文獻中均有記載。歷史上對邢窯的記載最早見於《 新唐書》,提到了“邢州貢瓷”,說明初唐邢州已生產出質量較高的白瓷,邢窯因而得名。後來《國史補》又具體提到產地內丘(在歷史上,丘同邱)。邢窯產品器型規整,製作精緻,有碗、盤、缽、托子、杯、硯、盒、瓶、壺、罐等,多為日常用品,均少帶紋飾,以突顯釉質之美,風格樸素淡雅。細白瓷為邢窯的精品,其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純白光亮:"類銀、類雪",如:茶聖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邢瓷類銀似雪”;唐代大詩人元稹在《元氏長慶集.飲致神麯酒三十韻》中寫到“雕鐫荊玉盞,烘透內丘瓶”這兩款稱讚邢瓷釉色滋潤,質美如玉;唐代李肇在撰寫《國史補》時說道:“內丘白瓷甌,…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一記載反映了唐代邢窯白瓷產量巨大,暢銷全國。唐代詩人皮日休《茶甌詩》記載“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稱讚邢瓷的造型規整如月,質地輕薄如煙。
邢白瓷的出現是我國制瓷工藝一大飛躍,其技術難度相當之高,即必須在原料加工和燒成時,將胎和釉中含鐵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燒成上成白瓷。邢窯窯工們率先掌握了這種絕技。不僅如此,還在已出土的邢瓷殘器標本中發現了那種品質精良的“透影瓷”和“類銀”、“類雪”的細白瓷,其精湛的工藝和優良的品質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