邞 (cuo) 城 地名 東經 116.1度 北緯33.9度 今屬河南省永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邞
- 讀音:cuo
- 類型: 地名
- 今屬:河南省永城市
地名-邞城,歷史,地理及行政,教育機構,地名-邞陽,其他含義,古籍解釋,
地名-邞城
邞 (cuo) 城 地名 東經 116.1度 北緯33.9度 今屬河南省永城市。
歷史
邞 (cuo) 城 古謂之 邞 、邞縣。在很早以前,人類就開始在這裡活動,《史記》有記載證明最晚在秦代這裡就建立城池,並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址。
名勝古蹟 造律台:
先商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造律台類型之代表。
外形為一橢圓形高台,形如龜背,高約7米,底部南北長54米,寬34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為8~9米。上層為商代遺存,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因當年西漢丞相蕭何在這座高台上為劉邦建立漢朝撰制律條,人們便稱此高台為 " 造律台 " 。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當地對造律台來歷及其歷史有眾多家喻戶曉傳說,使其成為當地最富盛名的古蹟。
名勝古蹟 王油坊遺址:
先商文化遺址、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之代表。 位於永城市邞城王油村東北400米處,為一舊黃河淤泛之土丘,面積1萬平方米,文化層的厚度一般在3米以上,除個別地方有較薄的擾土層或漢代層外,大多在表土層下即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經中社院洛陽考古所在1977年兩次發掘,清出房基11座,灰坑25個,墓葬14座,出土了大批龍山晚期的陶石、骨蚌、角器。這些發掘表明,人類的祖先遠在4000多年以前就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並且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漁獵和手工業。這些都是研究我國原始文化和夏文化的重要資料。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勝古蹟 明代石橋:
此橋坐落在邞城東瓦子河上。有一段約二百字的銘文。銘文透露,石橋建於明朝成化八年,即1472年。距今500餘年。銘文顯示,此橋由私人興建的。出資人是當地的侯孟常,侯世錄。其中侯世錄在蘄春縣當官。他們捐資不僅修建石橋一座,而且修建觀音廟一所。
銘文有對捐資者的祝福及廟中住持的祝願。有石匠的名字,及建橋時間。孔橋石側面上還雕刻樹枝花卉圖案歷經500年的風風雨雨,邞城明代石橋能保存的如此完好,也是一個奇蹟,十分難能可貴。是古邞城的一個歷史文化遺存。
地理及行政
邞城在永城市西25公里,西臨安徽亳州市,面積70.6平方公里。北部土質為沙土,南部壤土。轄33個行政村,146個自然村。境內地勢平坦,溝河縱橫,淮河支流澮水由西北向東南,東沙河、永邞運河、擋馬溝等20多條溝河穿插交錯,抗旱邞城一中排澇極為便利。想了解邞城可到邞城吧看看。
教育機構
邞城職業技術學院、邞城一中、邞城高中附中、邞城陽光教育集團、邞城二中、邞城三中。
地名-邞陽
河南省永城市邞陽鄉位於永城市西部,邞城之東,南臨311國道,豫S325省道和太麻公路呈“十”字型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通訊發達,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是目前豫東最大的食用菌和優質棉生產基地。 邞陽鄉是河南省造林綠化“十佳鄉”,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鄉,商丘市“三無鄉鎮”,全鄉共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4.9萬人,耕地面積6.3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鄉,經濟發展強鄉,鄉村公路通車裡程65公里,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得天獨厚。 鄉政府駐邞北村。2002年底,轄30個村(邞南、邞北、邞西、常莊、盛樓、吳莊、母閣、牌坊、喬霍樓、凡莊、宋莊、喬樓、崔莊、練樓、代營、陳閣、李莊、楊莊、翟樓、馬樓、張線莊、六灣、陳樓、王樓、柳元、蔡集、孟橋、油坊、劉莊、黃盆廠),225個村民組,112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