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史學派

邊疆史學派,以美國歷史學家F.J.特納為代表的歷史學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疆史學派
  • 產生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歷史沿革
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以後逐漸走向衰落。在此期間,特納在威斯康星大學和哈佛大學講授“西部歷史”,舉辦各種形式的講習班、討論班,傳授“邊疆和區域學說”。其學生後分散在美國各高等學校,廣泛傳播特納的理論,形成了在美國史學界有影響的邊疆史學派。
1893年7月,特納在美國歷史學會宣讀論文《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奠定了此學派的理論基礎。在《美國歷史上的社會力量》(1910)、《美國歷史上的邊疆問題》(1920)、《地域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1932)等著述中,進一步闡釋了邊疆學派的觀點。其核心思想是“邊疆擴張理論”:一部美國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大西部的拓殖史,只有把視線從大西洋沿岸轉向大西部,才能真正理解美國的歷史。從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例外論、種族優秀論出發,強調美國邊疆同歐洲的邊疆截然不同。歐洲的邊疆是一條邊界,而對美國來說,邊疆則是一條極不明確的“拓殖地的邊緣”。而美國邊疆,最重要的是“它位於自由土地這一邊的邊緣上”。美國的邊疆不是疆界,而是遼闊的“自由土地”。此學派還認為,邊疆是文明與野蠻的接觸點,邊疆的擴張是文明的擴張,是文明對野蠻的討伐和征服。邊疆在美國社會發展中還有緩和社會矛盾、調劑經濟發展、鞏固美國現存的社會制度的“安全閥”作用。
此外,邊疆在促進美國民族的形成,主要是美國人民混合民族性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意義。美國思想的顯著特性,例如粗暴、強健、精明、有好奇心,頭腦既切合實際,又獨出心裁等,都是依靠邊疆形成的。美國邊疆史學派的形成有重要的社會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特納的理論適應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1932年特納病故後,邊疆史學派的影響逐漸減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適應美國所謂“擴大自由範圍”的擴張主義政策的需要,邊疆史學派的“有效性”日漸凸現出來,出現了以R.A.比林頓、W.P.韋勃、F.摩克等為代表的“新邊疆史學派”。他們為了復活以特納為代表的邊疆史學派進行了種種努力,但戰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使這種努力難以有大的起色。邊疆史學派興盛時期雖然很短,但在美國史學發展歷史上卻有重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