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銅轉運缺陷疾病

遺傳性銅轉運缺陷疾病,因體內銅離子代謝異常引起腺苷三磷酸(ATP)酶缺乏所致人體病變。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遺傳性銅轉運缺陷疾病
  • 病因:體內銅離子代謝異常引起腺苷三磷酸(ATP)酶缺乏
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門克氏病,

病因

銅是人體中多種重要酶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銅代謝已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銅轉運系統維持體內平衡。正常成人體內含銅約100毫克,通過胃腸道吸收及膽汁排泄來維持體內的平衡。每日從食物中攝入銅約5毫克,其中約40%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漿,通過銅轉運ATP酶的作用將銅運送至肝臟,在肝細胞內與銅藍蛋白結合併從膽汁排出。膽汁排出的銅不再被胃腸道吸收。正常血漿銅約95%是以銅藍蛋白形式存在的,另有少量銅與白蛋白結合。肝豆狀核變性(即威爾遜氏病),及門克氏病為遺傳性銅轉運缺陷性疾病。兩者均為銅轉運腺苷三磷酸(ATP)酶的缺乏。但兩者的臨床表現很不同,前者由於銅儲積在體內,後者則為人體組織中廣泛的銅缺乏。
肝豆狀核變性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編碼基因ATP7B,位於染色體13q14。病因及發病機制 患者由於P型銅轉運ATP酶缺乏,以致膽汁排銅減少,僅為正常人的20%~40%;並且銅與銅藍蛋白結合率下降。造成銅在肝中貯積,繼之儲積在多種組織中,如腦、腎及角膜。肝細胞中銅的貯積達到一定程度使肝細胞壞死,銅釋放到血漿可導致溶血。銅在其他臟器中貯積可造成相應器官的損傷。如沉積在角膜形成色素環(K-F環),沉積在神經系統的基底節及腦的其他部位造成神經精神症狀。

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為3~60歲,以7~12歲最多。早期表現不一樣,約50%以上的病例以肝病症狀開始;約20%以神經系症狀為首發;其餘約30%兼有肝病及神經系統症狀。少數病例以溶血性貧血,骨關節症狀,血尿或精神障礙等起病。
①肝病症狀。發病年齡越小,以肝病起病者多見。可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肝炎的病程。有的可僅有肝脾腫大而無症狀。病情常逐漸加重,可出現肝硬化表現(腹水、食管靜脈曲張及出血傾向)。偶見急性或亞急性黃色肝萎縮、嚴重肝功能衰竭,可在數周內死亡。
②神經症狀。多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神經異常可能為首發症狀,但多在肝症狀數月或數年以後才出現。神經症狀表現以錐體外系症狀為主,如頭部或肢體的異常姿勢、步態異常、精細動作(吃飯、寫字、穿衣)困難;語言不清、說話慢、咀嚼吞咽困難、流涎、表情呆板、肢體震顫。常見帕金森樣症狀及精神行為改變和學習困難。易有情感不穩、易衝動、注意力不集中、思維緩慢。年長兒可有抑鬱、人格改變或精神分裂症狀表現。
③眼部症狀。角膜內彈力層有銅的沉積,在角膜邊緣形成棕灰色色素環,稱角膜K–F環。
④血液系統。溶血性貧血多發生在早期或與肝病同時出現。一般溶血為一過性,但可反覆發作。貧血多為輕、中度,血膽紅素較高,Coomb試驗陰性。
⑤腎臟。一般症狀不多,但實驗室檢查可有血尿、蛋白尿等,也可以血尿為本病主訴者。
⑥骨骼改變。本病常有骨骼改變,如骨骼畸形、關節疼痛、佝僂病、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等,X射線檢查有骨質稀疏。骨骼症狀常與肝、腎症狀同時存在,少數病例以骨關節症狀為主。最易受累的關節是膝、踝關節,雙下肢彎曲變形,也可有自發性骨折或疼痛。

實驗室檢查

血清銅藍蛋白降低,正常小兒血清銅藍蛋白20~40毫克/分升。患者銅藍蛋白低於20毫克/分升,甚至低於5毫克/分升。血清銅氧化酶吸光度降低與銅藍蛋白降低有同等意義;銅氧化酶吸光度可低於0.12。尿中排銅增加,可達24小時1.57~15.7毫摩以上。正常小兒尿銅低於0.6毫摩。

診斷

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孩子在入托或入學時發現無症狀性轉氨酶升高,應排除肝炎後進一步檢查排除肝豆狀核變性。對有肝、神經系、溶血、血尿、骨質疏鬆等症狀的患兒都應進一步除外本病。可查角膜K-F環、血清銅藍蛋白等。治療 要點是低銅飲食,避免食用含銅量高的食物,如肝、貝殼類、堅果、蘑菇、朱古力等。使每日銅攝入量低於1.5毫克。藥物治療可用青黴胺及硫酸鋅。預後 治療越早,預後越好。早期治療可使症狀消失。若不經治療,肝及神經系統症狀數年內逐漸惡化,甚至死亡。

門克氏病

X連鎖遺傳,編碼基因ATP7A。是因P型銅轉運ATP酶的缺乏,造成胎兒在宮內時不能將銅轉運通過胎盤、胃腸道及血腦屏障,以致體內組織廣泛銅缺乏。出生後體內銅的缺乏持續,臨床表現與含銅酶的功能喪失有關。如頭髮易斷裂、短粗、捲髮、色淡,皮膚鬆弛有色素沉著,骨骼乾骺端發育不良,進行性神經系統退化表現為肌張力高、驚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