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西常甸村

一九四六年的夏天,黎耘同志的病情日漸轉重,組織上決定把他轉移安置在遷西縣的常甸村養病。這裡是老區,民眾基礎很好,當時冀東衛生學校也在該村,照顧起來也方便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遷西常甸村
  • 別名:長田莊
  • 地理位置:遷西
  • 遷徙時間 :1946年
地圖信息,
一九四六年的夏天,黎耘同志的病情日漸轉重,組織上決定把他轉移安置在遷西縣的常甸村養病。這裡是老區,民眾基礎很好,當時冀東衛生學校也在該村,照顧起來也方便些。常甸村,當地老百姓叫白了都叫它長田莊。位於遷西,遷安,灤縣,豐潤和遵化五縣的交界地,處在群山環抱之中。 黎耘同志剛到時先住董金萬家,後來搬到董樹德家。村裡的老鄉開始不知道他是乾什麼的,只有村支書董維續和村青年團書記董懷芝等幹部知道。過了一個多月,負責給他挑水的民兵董連祥才知道他是來養病的,是什麼幹部也不知道。那時大家都明白,不該知道的,就不問。   董連祥家就住在隔壁,看到黎局長的病老是不見好轉,心裡就象壓上了一塊石頭一樣沉重。董連祥的媳婦揣桂芝更是熱心腸,心裡也很焦急。一天,她就用布兜帶上了二十幾個雞蛋去看望,黎局長見大嫂來了,很是高興,問長問短。但最後看到大嫂帶了雞蛋來,就說:“大嫂,你來看我不要帶東西來,這些年讓鬼子鬧的日子都不好過,你把東西帶回去,留著換點油鹽吃用吧。”大嫂橫說豎說,黎局長就是不收。  大嫂回家後,心裡很不平靜,更加打心眼裡佩服這些帶領大夥把日本鬼子都趕跑了的共產黨幹部。可是,他病的不輕,吃的又不好,這病怎麽會好的快呢?決心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大嫂就又帶著雞蛋去了。黎局長見大嫂來了,就示意通訊員田立存,小田點頭明白,立即從大嫂手裡接過布兜,放在堂屋的鍋台上,把大嫂讓到屋裡,趁他們嘮嗑時,小田就把雞蛋送回到大嫂家裡,結果是大嫂人還沒到家,雞蛋倒先送回來了。  大嫂兩次送雞蛋都送不成,心裡就犯了愁,怎么才能讓黎局長收下呢?最後決心再試一次。這天她拿著裝雞蛋的布兜就又去了。黎局長還是大嫂長大嫂短的叫著熱情招呼。揣桂芝卻生氣的說:“你別叫我嫂子了。”“為什麼?”“你既管我叫嫂子,就是我兄弟,咱們就都是一家人,你來這裡是為了打國民黨反動派,我男人你大哥是民兵,也站過崗,抬過擔架,每次回來,我都是給他煮雞蛋吃,你是我兄弟,難道你就不該吃嫂子的雞蛋補補身子嗎?”黎局長給問住了,被這種真誠的心感動了 ,雙手接過布兜,實心實意地收下了一個農村大嫂對共產黨幹部的一片心意。  黎局長有炊事員專門開伙,但燒柴,用水,全是村裡的民兵和青年輪流供應,他們從自己家裡拿來乾松枝,劈好的乾柴,保證供應,不管陰天下雨,黎局長的伙房從來沒斷過燒柴和用水。  黎局長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尊老愛幼,並常向來的青年人講共產黨的主張,講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大家聽了很受啟發,因他們都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是共產黨,八路軍把日本鬼子打垮了,而蔣介石跑到大西南躲了起來,現在卻要來搶奪人民的勝利果實。到了1947年組建翻身團,常甸就有36名青年參加。  黎局長看到山區裡的農民乾的農活很累,打點糧食很不容易,他就經常讓在身邊工作的同志幫各家各戶幹活,幹完活就回自己的伙房吃飯。從不到農戶家去吃。  每當冀東的黨,政,軍的領導前來看望他時,他幾次要求回機關工作,但都沒得到批准,組織上說:“你養好病就是工作,等把病養好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你去做。”  八月,黎局長的夫人陳華在遵化城裡臨產生下了一個男孩,由於國民党進攻縣城也轉移到這裡,這時還在月子裡。到後常甸村的已婚婦女都來看望,大人吃的,小孩用的炕頭都堆滿了。這些人中最忙的就數揣桂芝了,一會兒洗尿布,一會兒燒開水,還替陳華接待前來看望的人,每次來人她就勸大家儘量快說話,少待會兒,好讓陳華多休息。後來人來的多了,她就乾脆擋了駕,不讓人家進屋了,答應人家一定把每個來的人都告訴陳華。記得當時連在衛校工作的幾個日本婦女也來看望過。  但到了十月末,黎局長的病情加重,陳華整天守在丈夫身邊,精神壓力很大,身體也日漸消瘦,奶水也少了,孩子吃不飽,經常哭。這時,在董勝林家住著一位行署公安局的幹事,專門負責黎局長養病等事宜的(可能是管理財務的)。有一天,孩子的保姆(也是工作人員)抱著孩子來找幹事,孩子餓的直哭,看是否能設法找些奶粉來餵孩子。董勝林的媳婦田鳳珍看了,馬上放下自己一歲的女兒,伸手抱過孩子就給孩子餵奶,孩子可能是餓急了,一直吃飽才罷休,這樣一直到他們離開村子之前,前後斷斷續續吃過二十幾次。 到了十一月下旬,黎局長已有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在場的人焦急萬分,眼看著病一天天加重的黎局長大家心如刀絞。就這樣,黎局長在萬分疼痛中停止了呼吸。夫人陳華和黎局長的妹妹放聲痛哭,在場的人也都痛哭不已。 黎局長不幸的訊息不脛而走,衛生學校的幹部,學員和戰士,行署衛生處的幹部,黨校的幹部,學員紛紛趕來送別。常甸村的老鄉有的站在院子裡,有的站在大街上,有的痛哭失聲,有的默默地抹眼淚,他們都為失去這位忠誠的,德材兼備的革命戰士而痛心,為自己失去貼心人而疾首,為陳華母子而擔心。 第二天,又有從各地趕來的冀東行署,軍區及各地區的軍政人員前來弔唁。黎局長的夫人,妹妹以及通訊員田立村,警衛員劉明,負責黎耘養病的行署公安局的幹事等在一旁陪弔。  黎局長去世後,由田鳳珍婆媳倆用白布給他做了一身壽衣,從本村籌集了三棵大栗樹,用三條大鋸,十二個木匠輪流工作,拉成四,五,六寸材板,這是當地最高級別的板材了,做成後,刷上紅漆,這種栗木板據說埋在地下百年不朽。  送葬那天,全村出動了三百多人,人人眼含難割難捨的淚水,婦女們止不住的聲聲哭泣籠罩著常甸村的上空。村子決定以最高規格的“二十四抬”為黎局長送行(村子裡最多用“十六抬”)。青壯年都要求抬棺,團書記董懷芝挑了24個年青力壯的漢子抬棺。因棺木的材質非常好,二十四個壯小伙子抬著還很費力。送葬的樂隊是鄰村黃岩的八個師傅,他們聞訊後自動趕來為黎局長送行。樂聲悲切,淚眼朦朧,四周的群山啊,你可曾見過這么多的送葬人?可曾聽到過這樣淒切的樂聲?乾馬河啊,你可曾見過常甸村的鄉親們流過這樣多的淚水? 送葬時,樂隊在前,棺木隨後,棺木前有黎局長的親屬引導,親屬有人攙扶,棺木後面是冀東軍區,冀東行署及各縣的黨政人員,衛校全體人員,冀東黨校等一百五十多人,再後面就是常甸村三百多老鄉們。在這深山老谷象這樣的場面,不論是從前還是以後,可謂是絕無僅有。  當黎局長的棺木下葬時,他的戰友們脫帽肅立,他的親屬們跪地痛哭。常甸村的老鄉們個個都哭天抹淚,哀樂聲,哭泣聲迴蕩在山谷間,墓地周圍籠罩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氣氛。黎耘同志,你的親人們,你的戰友們,還有常甸村的父老鄉親們,都在默默地祝願你在地下安息吧。你的未竟事業自有後人來完成。這正是: 青山有幸埋忠骨,留給後人革命魂。 把黎局長安葬以後,他的夫人陳華抱著兒子哭倒在墓前,失聲痛哭,久久不能離去.......  那時她才20歲,剛剛結婚一年多,抱著的孩子才過的百歲兒。蒼天啊,你為什麼這樣的殘酷? 這樣好的人卻這樣過早的離去了...... 1947年的清明節到了,留在常甸村的衛生學校的全體人員,較輕的傷病員,附近的黨政軍領導及黎耘同志生前的戰友們,加上常甸村的部分青年共二百多人參加了掃墓活動。由衛生學校的劉校長宣讀了他自己寫的悼念祭文。人們靜靜地聽著,仿佛黎局長音容笑貌就在眼前,都不禁悄然淚下。黎耘同志我們常甸人民懷念你。  從這一年開始,常甸村的學生們每年都在清明節這一天到墓前來,緬懷對先烈的思念,決心繼承先烈的遺志,建設新中國。 一九五八年清明節,政府把烈士的遺骨遷移到唐山安葬在了剛剛修建起來的冀東烈士陵園。

地圖信息

地址:唐山市遷西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