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歲月

遠去的歲月

《遠去的歲月》是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逢源。本書主要描述了我的先輩們的苦難經歷和我的七十年生命歷程。

基本介紹

  • 書名:遠去的歲月
  • 作者:羅逢源
  • 頁數:124
  • 裝幀:平裝
書籍簡介,編者之語,書籍目錄,原文摘錄,

書籍簡介

書名:遠去的歲月
作者:羅逢源
出版時間:2009年6月
字 數:150千字
頁 數:124
版 次: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編者之語

光陰荏苒,歲月不居。再過一些時日,我便步入七旬老人行列,進到“垂垂老矣”的年輪段了。
寫這本回憶錄的動因,首先是為了紀念逝去的先輩。從兒時起,母親就經常給我講述先輩們謀生、創業的種種困苦和曲折,展示一幅幅人世的艱難和辛勞。在回憶錄中,我用了較多的篇幅敘述先輩們的苦難經歷,實在是因為這些經歷對自己教育至深,值得後人永遠敬仰與懷念。
其次,也想通過如實記錄自己走過的路程,給兒孫後輩以交代。我是解放初期、剛滿15歲時走上工作崗位的,退休後又工作7、8個年頭,直到2007年才完全進入退休狀態。50多年工作不算短,但經歷非常簡單,一輩子只換過兩個地方,從始至終未脫離文秘崗位。可說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平凡的不能更平凡。正因為如此,生活中的“故事”就很少,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書寫的東西。但仔細想來,我們大多數人不都是這么過來的么?於是我對自己說,簡單也罷,平庸也罷,我的本意是將一個真實的我告訴後人。如果我的後輩從中看到了一個誠實、勤奮、刻苦的老人孜孜以求的一生,我就感到欣慰了,如果他們更能從中得到一些做人做事的啟發,我就更欣慰了。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回憶錄中涉及到一些領導和同事,時過境遷,可能有某些失真和不當之處。需要說明的是,對涉及到的領導和同事,我都是懷有敬意的,果有失真和不當,那決不是我的本意,還望見諒。
遠去的歲月已經遠去,未來的歲月依然會充滿艱辛,但更會是精彩迭出。我相信,困難是作為被克服的東西而存在的,我更相信,困難是被那些有準備的人所征服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事情要做。平庸也罷,簡單何妨,認認真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添些磚,加點瓦,這是不是人生立世的本來意義呢?

書籍目錄

(1)從欽賢公創業說起(第1頁,以下均為原稿標題所在頁碼)
(2)三年走了三位老人(6)
(3)父親是當地名醫(8)
(4)屋漏更遭連夜雨(12)
(5)艱難中的母親(18)
(6)童年趣事(21)
(7)難忘攸縣一中(25)
(8)百里步行到衡陽(33)
(9)地委機關最年輕的公務員(37)
(10)風華正茂(42)
(11)我想讀大學(44)
(12)生活突然起了變化(47)
(13)克服困難的法寶是與民眾同甘共苦(62)
(14)南塘調研(77)
(15)階級鬥爭乎?思傾作怪乎?(90)
(16)“秀才”的由來(94)
(17)心中的楷模是焦裕祿(98)
(18)由“秀才”到工作組長(101)
(19)人在江湖(112)
(20)一切盡在不言中(118)
(21)信念的力量(121)
(22)差點把兒子丟了(127)
(23)秘書崗位(130)
(24)五更寒(140)
(25)見證金洞會戰(148)
(26)親歷雜交水稻在衡陽普及(152)
(27)瞻仰毛主席遺容(156)
(28)江西宜春之行(158)
(29)在撥亂反正的日子裡(164)
(30)戒菸何其難(168)
(31)調研貴在求真(177)
(32)圓了大學夢(183)
(33)重返政研室(189)
(34)社科研究真不易(139)
(35)關於糧食問題的思考(197)
(36)調研工作的春天(200)
(37)聚精會神投入九十年代新社教(209)
(38)主持政研室全面工作(220)
(39)在市委副秘書長崗位上(228)
(40)忙到除夕夜(232)
(41)日本國印象(239)
(42)“三無”一身輕(244)

原文摘錄

…… ……
南嶽山高,湘江水長。在湘江紛多的支流中,有一條很不起眼的支流,名叫清江。清江起源於衡東縣西北部的橫路,向南流入攸縣老君潭全境,在牛頭湖早禾沖與濁江匯合,至陰山港注入米水,融入湘江,奔向長江,湧入大海。
老君潭這個攸縣最西與衡東接壤的小山鄉,因清江而得灌溉之利,造就了兩岸大片良田;更因清江而得舟楫之便,南可達衡陽而至瀟湘,北可經長沙而達洞庭,在早年交通閉塞的景況下,這個偏遠的山鄉,成了方圓幾十華里的集貿中心。
清江流至桑園地段,形成了一片深潭,“老君潭”因此而得名。多少年來,就在這桑園南岸,人們逐漸建起了長約一華里的石板街道,街上店鋪一個挨著一個,商品豐盛,生意興隆,“老君潭”街於是成了這一帶繁榮興旺的風景線,尤其每逢農曆三六九趕集,鄰村鄰鄉乃至衡東邊界的人,挑蘿賣擔,絡繹不絕,從上午十時起市,到中午達到高潮時,人流涌動,摩肩接踵,整條街道水泄不通。由是,老君潭成了攸縣西部最熱鬧的一個小集鎮。
一九四零年一月一日,農曆己卯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就出生在這個小鎮上街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羅林森字子富更字安南,是當地很有名的中醫,母親夏春榮出生於附近樟木壠村一個勤勞的農家。母親共生育十三胎,長大成人有三子三女,我的兩位兄長名國梁和國棟,我名國柱字逢元更字逢源,三位姐姐,名元貞、玉蘭和宜春。
但是,老君潭這個地方並不是我家的原籍。追根溯源,我祖上原籍江西。有譜記載,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遠祖黑田公名思聰攜弟思洪思德由江西吉安盧陵來到衡山(今衡東)黑田定居,明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6年思洪遷龍源(栗木),隨後思德遷平里。至九修族譜(1936丙子歲)時,已逾568年。黑田羅氏已派衍二十四代。我的曾祖父(十八代)慎閔字欽賢,一名慎魁,原住衡東高湖羅家州,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十歲時,涉居攸縣老君潭。也就是說,到我出生時,我的先輩已在這裡定居七十八年了。
欽賢公生於清道光壬寅(公元1842年)二月十一日,其出身十分貧寒,七歲前喪父喪母,替人放羊打短工為生。因高湖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欽賢公年青時常販些農副產品如蓮藕瓜果之類到老君潭趕集,聊補生計。大約因老君潭易謀生計,便在這裡定居下來。欽賢公白手起家,全靠自己一身力氣不停地幹活。據老一輩的人回憶,欽賢公初到老君潭時穿的一身稀爛,每天天不亮就從幾十里外的高湖出發,挑百十斤蓮藕瓜果之類趕到老君潭上市,直到大陽偏西,集市散盡,又走幾十里路返回高湖。到老君潭定居後,先是在一家豆腐店作幫手,主人對他說,看你捨得自己,讓你作個幫手,給你地方住,包你吃得飽。你若做得好,將來還給你做媒。作豆腐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門苦力活,每天三更半夜起床,先是磨豆漿,連續三四個小時推磨不停,把上百斤豆子磨成豆漿,人已累得直不起身子,接下來是燒漿、點羔、扎包、上榨、成型,一直累到雞叫五更,豆腐做成了,才能鬆口氣。就這樣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欽賢公當了幾年幫工,熟練地掌握了全套作豆腐的技能,主人並不食言,在上街的羅家祖堂給租了兩間房子,讓其自立門戶,並親自做媒,把自己的外甥女陳氏許配欽賢公為妻,開起了老君潭街的又一家豆腐作坊。陳氏非常賢德,一心幫助丈夫創立家業,“煮了乾飯先讓丈夫吃飽,煮了稀飯自己吃麵上一層稀的,底層稠的留給丈夫吃,一條草蓆睡了七年還是好的,一斤茶油吃半年還有剩的,一件棉襖不知打了多少補丁”。就這樣橫苦豎苦,春去秋來,不僅豆腐越作越好,並學會了蒸酒熬糖,而蒸酒熬糖的副產品又用來養豬,由是攤子越鋪越大,也有了一些積蓄。但陳氏卻因勞累過度,於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三月二十日病故。那年欽賢公剛滿三十歲。中年喪妻,無比悲痛,不久又有人做媒,繼娶褚氏。褚氏本是南京人氏,太平天國失敗後,褚氏同一大批女子從南京(即天京)逃出,流落在攸縣的元頭,未幾其元頭丈夫去世,經人說合,同欽賢公成婚。褚氏在元頭的婆母無依無靠,隨褚氏住到了一處,其時欽賢公已有了一些家產,他很同情元頭婆婆的不幸,說這樣也好,我也沒有爺娘,就住在一起。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