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寺
在嶽麓峰。原址在
嶽麓書院左前,始建於六朝,隋唐為
律院,後唐馬殷重建結構崇隆,廊院連雲,鼎盛時寺僧達三百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拆寺屋材料修書院。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重建於嶽麓山北(赫石坡附近).頗如舊制。毀於清代,遺址已不可考。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557~641)曾書“道林之寺”四字為額,謂道林“為道之林也”。明正德四年(1509)前後,寺為守道吳世忠所毀,吳以其木石修嶽麓書院。清順治十五年(1658)僧人果如重建,民初尚存,後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地址
道林寺遺址所在地舊有二說。一說在嶽麓書院左側,見於清康熙《嶽麓志》:“道林寺在書院山左。隋唐時為律院……五代馬殷建四絕堂於其地……久廢。今果如禪德於順治戊戌(1658)重開,漸次興建成鉅觀。”一說在嶽麓山下空曠之地,即今屈子祠舊址一帶。清光緒《廣湖南考古略》說:“今嶽麓屈子祠為道林遺址,而憩春園北有道林小巷。”
歷史傳說
道林寺為律宗寺院。律宗法師志道,曾隨王奐同游道林寺。該寺建於嶽麓山下,到唐時已成為士子習業所在。大約在唐肅宗(756一760)時唐將馬燧在此造藏修精舍,取名“道林精舍”,當時就有“道林三百眾”之說。大曆三年(768),杜甫流寓長沙時,曾游該寺,作有《嶽麓山道林二寺行》,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之名句。道林寺藏經書十分豐富,但在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的毀佛事件中被毀。經書雖毀,但佛事未泯,仍吸引不少名士前往參拜。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沙門禪師疏言獲準往太原求取佛經,河東節度使司空盧鈞、副使韋宙慷慨施之,共得佛經5048卷,於次年運回潭州(今長沙),道林寺再度成為講經重地。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間,袁浩建四絕堂於寺中,後經五代馬殷重建,藉以保存沈傳師、裴休、宋之問、杜甫四人為該寺留下的筆札和詩篇。另外,駱賓王、宋之問、韓愈、劉長卿、劉禹錫、張謂、沈傳師、韋蟾、杜荀鶴、唐扶、李建勛、齊己等文人墨客都曾流連道林,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