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宗教“中國化”的目的從根本上講,是積極主動適應、主動服務於現實社會。“中國化”的“化”是一個時間和空間上動態的過程,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演化過程和空間上的傳播過程。從時間上說就是“現代化”,從空間上說就是“本土化”。道教現代化離不開文化自信。具體而言,需要有一支對
道教文化有自信的隊伍,才能做好“導”的工作,也才能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在現代社會,道教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培養出有文化自信、能代表道教精神的高道大德,是道教現代化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
道教現代化包括教義教規的現代化和更新。“道以人弘,教以文明。”道教現代化要求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做好道教古籍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促進教義教規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仙道”不離“人道”。
道教現代化要求把道教優秀思想套用於生活、服務於社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贏得社會大眾的尊重和認可。
歷史演變
歷史學家陳寅恪審查哲學家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時,就六朝以後中國思想的發展道路提出“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的概念,並且將“道教之真精神”歸結為兩個方面:即一方面儘量吸收各種外來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六朝以後道教吸收佛學內容,最核心的內涵就是吸收其“緣起性空”的思想方法,以“非有非無”的遮詮來詮釋華夏文明傳統的最高概念——“道”,從而擺脫魏晉玄學“貴無”和“崇有”兩派的紛爭、糾結,形成中國思想界理解和詮釋“道”的方法論新格局。但“非有非無”的遮詮,也必然虛化“道”的價值內涵,解構思想執念的意願很明顯,凝聚集體信念的功能卻不彰。所以道教在吸收佛學的同時,又堅持先秦兩漢以來的精神傳統,信守自然造化之“道”真實不枉,從而建構起一套“道”乃“亦有亦無”的理論體系,既走出經學、玄學的困局,也匡扶“道”的價值內涵,規避虛化。這在六朝隋唐的歷史上,就是道教的“重玄學”。由於歷史鑄就了“道教之真精神”這樣一種傳統,所以當代道教推動中國化,從可以觀察到的種種跡象來看,已經成為道教界的自覺的意識。
三個維度
宗教中國化有3個維度:一是地域性,即是中國的宗教,而不是外國宗教在中國;二是民族性,即宗教是中華民族的宗教,而不是簡單移植其他民族的宗教;三是時代性,即宗教要與時俱進、與時偕行,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從地域性和民族性上來看,道教是天然的中國宗教,具有中國化的先天優勢。但從時代性看,道教沒能跟上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在適應當代社會和發揮應有作用方面還有很多不足,這是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比如,缺乏現代教義思想體系的重新建構。沒有將分散的教義思想有效串聯起來,沒有和時代發展變化結合起來,出現應對不足、邏輯不嚴、自說自話、雜而多端等現象,影響了道教適應當代社會的能力。道教許多傳統清規戒律已經與國家法律、政策和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脫節,各地道教組織在執行上出現標準不一、把關不嚴、處罰不當等情況,嚴重影響了道風建設和對外形象。缺乏組織管理、文化研究、講經說法、清修實證、外語交流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嚴重製約道教文化傳承創新。道教領域出現的商業化現象干擾道教正常的活動秩序,損害道教的整體形象,危害道教信仰和健康發展。這些問題,都是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重視和解決的。道教中國化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現代化。具體而言,就是在保持本有的中國特色基礎上,構建新時代的教義思想體系、戒律體系、人才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模式等,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更好地服務於當代中國發展進步。
重點工作
建構現代道教教義思想體系。對道教的思想文化成就、體系結構進行鉤沉索引,從道教主要經書、教理、歷史、戒律、修持等方面,對包羅萬象的道教教義進行體系化的整合闡釋,並力爭在教內形成統一共識。
建構現代道教清規戒律體系。要精嚴傳統戒律,刪除與時代不符的條文,將時代精神、法治思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使之成為新時代道教徒遵守的行為規範。
建構社會服務新模式。開展道醫養生、武術健身、生態環保、臨終關懷等傳統優勢項目,鼓勵道教界積極開展公益慈善、文化諮詢、社會服務。
堅決治理商業化問題。引導廣大道眾和信眾進一步認清商業化問題的表現形式和嚴重危害,加強道風建設,提升素質修養和抵禦能力,全力配合黨和政府解決好商業化問題。
建構現代道教組織管理模式。以新修訂《
宗教事務條例》為依據,吸收當代管理學先進理念,改進道教團體、院校、宮觀和教職人員管理模式,明晰權利義務和責任分工,推廣先進經驗和先進模式,使道教組織成為堅持中國化方向的積極驅動者、保障者和引導者。
培養高水平的道教人才隊伍。積極推進道教院校建設,推進全國道教院校統編教材編寫工作。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推選人才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學習深造。
積極開展對外交往交流。宣傳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