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人心為二

宋代程朱理學有關心性問題的重要命題,其核心是通過對主體意識知覺傾向、道德屬性和理氣根據的思辨分析,論證天理的至善本性及其對人慾的絕對主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心人心為二
  • 提出者 程頤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道心、人心二詞源出於偽《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16字亦即朱熹所謂“十六字心傳”)《荀子·解蔽篇》里也使用過這兩個語詞。漢唐時期的儒學家,僅有文字訓詁方面的註疏,無更多的義理髮揮。

發展歷史

北宋理學家程頤首先從心性論角度做了全新的詮釋。他認為,心是道之所在,體道之心便是良心、道心;人心則是良心的放失,道心的邪蔽。“微”指道體的精微,“危”指心用的不安和易失。他斷然主張:“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二程遺書》卷二十四)
南宋朱熹在繼承二程道心人心分二、天理人慾不容基本主張的前提下,糾正了程頤過於簡單和極端化的說法,對道心人心的關係進行了更為細密、更加深入的思辨分析。他首先強調了道心人心在心性本體層面上的一致性,認為人只有一個心,道心人心只是心體發用後的兩種知覺趨向,而不是兩個獨立的心性實體。從道心人心皆為性體發用流行來說,人心也並非全是惡的,聖人也不能沒有人心。在心性本體理一的前提下,他對道心人心顯用為二的關係做了個方面的分殊。①知覺趨向方面:道心是對天理的覺悟,人心則是對人慾的感知。②道德善惡屬性方面:道心為仁義禮智之心,是純粹善良的;人心為喜怒哀樂之心,極易流於邪惡。③理氣根源方面:道心根源於天命之性,是公正無私的;人心產生於形氣,含有偏私因素。④道德修養實踐方面:應當居敬窮理,守持道心,讓其成為“一身之主”,使人心“聽命”於道心。如此,就能克去私慾,復明天理,達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中和心情狀態與精微精神境界。
朱熹非常重視道心人心學說在其理學思想中的突出地位,並且認為,《古文尚書》中的那16個字,是儒學道統內部堯舜禹傳繼心法的秘訣,宇宙萬物和天下萬事的道理全都蘊涵在這“十六字心傳”之中。
陸九淵不同意程朱學派對心的這種“一分為二”的割裂,主張道心人心別無二致,皆為至善本心。他特別反對以天理人慾分辨道心人心。南宋以後,更多的學者傾向於道心人心合一;堅持道心人心為二的學者,在理論上都未能超出程朱理學的思想範圍。
清代學者經過實證考據,確認《古文尚書》屬偽書。道心人心為二與為一的爭論隨之宣告終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