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真理

道德與真理,倫理學認識論相互關聯的一個方面,主要涉及道德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以及善與真的區別和聯繫等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與真理
  • 外文名:Morality and truth
理論介紹,發展觀點,

理論介紹

人們的善惡觀念和社會的道德原則、規範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對於這一問題,在倫理思想史上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發展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道德是永恆真理,善與真永遠是統一的。如西方基督教倫理學認為,道德是體現上帝意志的永恆正義,善的即是真的,真的即是善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則把道德看作是人類理性的表現,是逾時代、超民族、超階級的永恆真理。
另一種觀點認為,道德是個人的意志、興趣、情緒、欲望和利益的表現,它與真理無關,因而不具有客觀真理性,如感情主義認為,道德只表達個人的情感,每個人對同一道德行為或事實,都會因其所特有的情感而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道德判斷,因此,道德不具有真理性,它無所謂真、假,不能按真、假歸類。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與真理、善與真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總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人們的善惡觀念和行為規範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人們的道德行為也總是在對社會關係一定程度認識的基礎上發生的。道德不只是屬於人的感情範圍,而且也屬於人的理性認識範圍和實踐範圍,具有一定的客觀真理性。
但是,道德與真理又是有區別的。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其中包括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而道德只是那種與人的行為規範和對人的行為評價有關的認識。善的,一般都建立在真的基礎上。然而,真的東西不一定都能作道德上的善惡評價。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道德是否具有真理性,最終取決於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推動社會的進步。
原始社會道德
原始社會道德、階級社會中的剝削階級道德,在一定歷史時期或一定歷史階段上,也反映當時社會的客觀需要和先進集團的利益,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方向,因而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這些道德是在科學的歷史觀(見歷史唯物主義)出現之前產生的,往往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和錯誤的內容。當這些道德所維護的經濟、政治制度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時,就必然喪失其真理性。
共產主義道德
共產主義道德是以科學歷史觀為基礎的,雖然它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但由於它正確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社會道德的前進方向,所以它是客觀真理的體現。共產主義道德與真理是統一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