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法要》是佚名創作的宗教哲學書籍。源自老子《道德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法要
- 別名:道德經
- 作者:佚名
- 類別:宗教哲學
- 頁數:未知
- 著作權方:公共著作權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天地萬物,有物之物,同源為有。是有為無,是為無物之物。亦有亦無,亦無亦恆。生萬物而通之,宗萬物而牧之,是名曰道。故,道生混沌,混沌生陰陽,陰陽相成相動,是生天地氣虛。天地氣虛複合陰陽,契大道,是萬物生。
作者簡介
原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1]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編輯推薦
《道德經法要》
《法》
天地萬物,有物之物,同源為有。有生於無,是為無物之物。亦有亦無,亦變亦恆。生萬物而通之,宗萬物而牧之,名曰大道。
故,大道生混沌,混沌生陰陽,陰陽相成而動,是生天地氣。天地之氣複合陰陽,合於大道,是萬物生。
故,大道生,陰陽成。故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是以氣不可失而抱沖;物莫不陰而陽,陽而陰,是以全生。
故,大道不可離,陰陽不可分,其正曰和。內失其和,損亦損,益亦損;外失其正,毀亦毀,成亦毀,不若無為。
故,失和者不生,失正者不長。其不得已,或滅或返。是以反者道之動,是以柔者道之用。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明止於正,正通於道。
故,和者,天下之大正;陰陽者,眾理之大用;道者,萬物之達道。故道和天下,同有無,一陰陽,是謂無極。無極之妙,調和萬物,故得者亦得,失者亦得,是謂襲常。
故其居也,莫不相宜;其制也,莫不相適;其牧也,莫不自然。故萬物處之而不知所與,生而不知所以,生而不知所報。生生自成,適然自性,是謂玄同。玄同之義,與道齊同,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是以,唯道可從,唯道是從。見其居,知勿爭;見其制,知勿妄;見其牧,知勿妄為。故能大行不害,大成不弊,大治不敗。返其天性,歸於大正,無為而無不為,功成而可居。
既已無妄為,亦將不多欲。故和則生正,正則復和。內外契合,與道同行,是為至德。
故行道不殆,知道不惑。知行復相濟,常德不脫,是為聖人。
《要》
天下皆聖人,則天下達道矣;天下皆愚者,則天下亦可得而成道矣。
然則,以悟觀之,人盡可聖;以智觀之,人盡不愚。可聖而未聖,不愚而淤塞,則民俗皆可化矣。以時觀之,事盡與道合;以人觀之,事盡與道左。可合而未合,無離而有左,則事有不當,道有不行矣。是謂流水成河,傳薪存火,循道而存道也。
故道無不是,而無物擔道,是以不可不為也;德無不及,而人不盡德,是以不可不教也。
夫民生者,道之大用也,天下之大德也;而病害饑寒老死不免,則名利聲色福壽亦不禁矣。由是,則知識技能也必成,智巧偽詐也必生。而賢者制天下以民生,奇者挾天下以自利,或治之於不得已,或治之於必得已。夫人之為人也少,為己也多,則事於善者也少,不善者也多,況得失損益之固不可相償乎!是以治亂之反覆甚矣!
故,天下為灶,道德為光,治者傳薪,亂者傳火。是以天下常不離道,亦常不當正。噫!仁義禮法相繼,純樸日遠,世風日下也如是焉!
若夫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則天下將復古而民生亦將復窮蹇矣。上古之安者,窮而不得已。群而無主,求生乎天;倘或有王,讓乎賢。是以古者民寡,事約,智鈍,物缺,所以能以天道大化者,賢王與清靜相安也。況民不可滅,民心不可奪,民力不可拘,是以知欲返天下於安於蹇也,亦不可得矣!人民滋眾,知識滋巧,政經滋繁,主國者棄禪而從襲,是以三代而下,豪強與亂世日猖也。人民不覺,貧富相傾,天下五裂,世於躑躅而進也,亦不可退矣!夫唯世進至極,是以知萬世之後道方返焉:民寡,事約,智銳,物多,謂曰大覺之世!
故,民生者,治世之基;民心者,測世之規;民力者,衡世之權。人道其外,天道其中。是以聖人持道謹德,繕性養息,順時遷移,不厲不迂。為之於不得已,動之於因循。得時則行,不得時則藏,是謂豁達。
故聖人之治,不愚民,亦不必爭民,全生和性以為德;不伐生,亦不必助性,周世濟危以為務。不可愈道,亦不可憑天;不可不德,亦不可由性。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逆流,不助瀾。常使天下安順近正而不遠,民自就善而遠邪也。
是以,道可周乎一身,亦能周行天下;德可完乎一心,而不能必化萬民。雖然,唯道可周身不殆,唯德可完心不尤。死生萬世不免,而道恆真不易,不亦天下之至貴乎?故求可以得,罪可以免者,唯乎道德。
故,聖人之於己也,不蹈危,不強取福,不撓心,不嗜欲,恬淡而內寧。內寧外和,故能外不爭,循常性,因天然,順時宜,合大象,盡天年。是以體健身安,心明德全,是謂完善。
曰:持道而行,含真而生,與眾相宜,與物相濟,大通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