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

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

《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是2013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伊薩瑪·泰奧多。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
  • 作者:伊薩瑪·泰奧多
  • 譯者:徐達斯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1日
  • 頁數:30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0822674
  • 類型:文學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道從這裡講起》是 中西學者聯手,第一部會通《薄伽梵歌》與中國文化的驚世傑作!
★ 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研究《薄伽梵歌》的頂級專家伊薩瑪·泰奧多博士潛心力作,國學大師樓宇烈題寫書名;
★ 國內一線獨立學者徐達斯傾力譯釋,譯者熟諳華梵古典,精通英、梵、中三語,功力深厚,被認為是“中國目前最適合譯釋《薄伽梵歌》的人”;
★ 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北大國學院、長江商學院數千位精英人士都在研讀;
★ 21世紀將《薄伽梵歌》這部“上古天竺奇書”帶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
★ 隨書附贈《薄伽梵歌》梵文譯稿,樓老親筆題寫書名!
《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以現代人的眼光重新解讀印度教古典巨著《薄伽梵歌》,作者用了“三層樓房”這樣一個極其生動的比喻來闡釋《薄伽梵歌》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使更多讀者能夠讀懂這部偉大的靈性巨著。作者還開創性地比較、對照和分析了中印兩大玄學體系,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靈性的多元統 一,也為中華文化的返本開新指出了一條新路。最後,作者更是將《薄伽梵歌》的梵文原典譯成了文言詩體,氣勢磅礴卻並不艱澀難懂,為中國讀者深入理解《薄伽 梵歌》的玄言奧義帶來了極大的幫助。譯者熟諳華梵古典,語言功力深厚,能將繁難艱深的梵文術語轉譯成華夏傳統的哲學用語,因此無異於貫通了中印兩大玄學體系,為中國讀者深入理解《薄伽梵歌》 的玄言奧義帶來極大的幫助。呈現在中國讀者面前的,既是一部可以與《老子》、《易傳》相媲美的玄學巨著,也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譯作。這部譯作雖然 採用文言詩體,但是並不艱澀難懂,只要讀者耐心品味,就可以領略到這部上古天竺奇書的真面目、真韻味。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言
導讀
第 一 章 設定背景
第 二 章 靈魂、法和解脫
第 三 章 智慧指引下的行動(第一部分)
第 四 章 至尊者降世
第 五 章 智慧指引下的行動(第二部分)
第 六 章 八支瑜伽之道
第 七 章 對無上者之洞見(第一部分)
第 八 章 拋下肉體,塵世與彼岸
第 九 章 對無上者之洞見(第二部分)
第 十 章 心靈的轉化和神聖示現
第十一章 天啟靈象
第十二章 奉獻的階段
第十三章 內心的無上者
第十四章 三極氣性
第十五章 從束縛走向解脫的旅程
第十六章 神性與魔性
第十七章 三極氣性在人類生活中的呈露
第十八章 分辨出世和舍離

作者簡介

伊薩瑪.泰奧多博士,以色列國籍,東方學教授,牛津大學神學系畢業,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終身成員。目前在以色列海法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代表作為獲獎圖書 "Exploring the Bhagavad gita; Philosophy Structure and Meaning" (Ashgate Press, 2010)
徐達斯,獨立學者,師從劍橋大學比較宗教系托瑪斯.赫茲格博士,在東方學、考古學、神話學、中國文化史領域孜孜不倦研究十餘年,尤其對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學有獨到而深入的理解。已出版《處處是禪機》(浙江文藝出版社)、《上帝的基因》(重慶出版社)、《天下第一書的開示》(上海財經出版社)等著作。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伊薩瑪·泰奧多用現代的頭腦接近古老的《薄伽梵歌》,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的東西。把他的研究定位在比較神學並識別文本中各個層面的含義,將會幫助那些不熟悉《薄伽梵歌》的人找到覺解這部千古深經的路徑。融哲學—神學與道德實踐為一體,作者顯發了《薄伽梵歌》教導的普遍關聯性。從Sarvepalli Radhakrishna以來,沒有人能像伊薩瑪·泰奧多所做的那樣,給予這部經典如此深透的研究。
——Klaus Klostermaier FRSC,加拿大Manitoba大學印度教、
宗教研究特級教授,牛津大學東方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薄伽梵歌》是一部具有普世價值的經典,歷代有不同的譯本和注釋。它是無數人的精神食糧,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人們對它的普世價值和靈性價值的認識和體驗與日俱增。由伊薩瑪·泰奧多和徐達斯合作撰寫,從比較文化學角度入手的《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是《薄伽梵歌》研究的一個重大進展,對詮釋《薄伽梵歌》的哲學,乃至對中國儒釋道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分判,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值得學界和追求生命覺醒的人高度關注。
——王志成,《智慧瑜伽》譯釋者,浙江大學教授、博士後導師

名人推薦

《道從這裡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一書可能是出現在當代的關於如何閱讀《薄伽梵歌》的最值得注意的著作之一,它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使印度教最難解讀的然而又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變得連貫暢達。我發現本書給了我光明通透的體驗。
——Julius Lipner FBA,印度教和比較宗教學教授,
英國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研究員
一本把新的光芒投射到《薄伽梵歌》之上的令人著迷的書,應該對那些渴望讀懂這部偉大靈性經典的人更易理解它有幫助。
——Keith Ward FBA,英國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研究員,
Divinity Emeritus皇室教授

後記

心即是朋友也是敵人
1.薄伽梵克利須那說:踐履職分而不貪執業果,斯人為真出世者,為真瑜伽士;那些不生祭火,不盡職分的人則不是。2.般度之子啊,你當知道,所謂舍離,即是瑜伽。除非舍離一切私慾,否則不能夠成為瑜伽士。3.對意欲攀登瑜伽之道的初修者,業行是手段;對已登上瑜伽高峰的人,終止一切外部業行成了手段。4.舍離一切物慾,既不貪求感官之樂,也不涉足果報活動,這樣的人可謂深入瑜伽。5.人須以心超拔自身,不讓自己退墮。對受拘限的靈魂,心即是朋友,也是敵人。6.降伏了心,心便是最好的朋友,降伏不了心,心便是最大的敵人。7.降伏了心的人,寧靜安和,得證大我。對這種人來說,悲喜、冷熱、榮辱一體無別。8.安住智慧和覺悟,內心自足的人,已與無上相應,堪稱瑜伽士。這樣的人自作主宰,安處超然,等視萬物——無論是石塊,還是金子。9.平等看待一切有情——誠懇的祝願者、朋友、敵人、中立者、調解者、嫉妒者、虔誠者、罪人,這樣的人修為更進一層。
解讀:
本章專論經典瑜伽,它是一種身心修煉的體系,通過導向三昧或內覺之境的不同階段,提升純化覺知。開頭一段議論,將業行、獻祭跟舍離、終止業行進行了比較;有關這個論題,這已經是第三次討論了其他兩次見於《薄伽梵歌》:3.1~8、5.1~6。這裡也稱道瑜伽,但不是業瑜伽,而是被稱為阿斯湯伽瑜伽(astanga yoga)的八支瑜伽。第三頌提到“攀登”,暗示此瑜伽修煉之道類似攀登階梯。在初修階段,不捨業行,但到了後面的高深階段,業行將被捨棄《薄伽梵歌》:6.3,相應地,這架梯子的較低階是外向有為的,而較高階則是內向默觀的。較低階的四支——持戒(yama)、精進(niyama)、體位(asana)、調息(pranayama),需要動態的修煉,表現為自我克制、持守經教、修煉瑜伽體位,以及練習瑜伽式呼吸。反之,較高階的四支——撤回(pratyahara)、執持(dharana)、禪定(dhyana)、三昧(samadhi),需要深入內觀,表現為動態修煉的終止,比如,“撤回”要求舍離感官對象,“執持”要求內心專注,“禪定”涉及觀想,“三昧”之境則已全然內守。順著這個路子,討論轉向心以及對心的控制。由於對心的收攝和淨化是瑜伽行法的核心,修煉者需要在此花大力氣,以達到結果。不受約束的心飄搖動盪,為感官對象所吸引,如是捆縛靈魂,使其墮入塵世,越來越深,愈發偏離解脫之途。反之,經過調攝的心被用於默觀和淨化,如是解脫靈魂於俗世的桎梏。因此,心即可以為友,也可以為敵,一皆視其受約束與否。大我《薄伽梵歌》:6.7(paramatman,或譯超靈、勝我),似乎暗示內心的指導者(antaryami),意指住在心中的宇宙大我,他是瑜伽觀想的對象之一。本節末尾,超脫與平等的觀念再次出現,有意無意地,克利須那提到了對敵友的無分別心。
按:在華夏,流傳下來,明顯接近瑜伽術,有文字、實物可考的是導引和行氣。《莊子·刻意》雲“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導引是長生術,結合了形體的屈伸俯仰和呼吸的吐納出入。
關於導引的方法,《莊子·刻意》篇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後漢書》之《方術·華佗傳》講五禽戲: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熊經,若熊之攀枝自懸也。”鳥申,意為像鳥飛而伸腳。鴟顧,《淮南子》里也有“鴟視虎顧”之類的名目,李賢《注》曰:“鴟顧,身不動而回顧也。”這幾種動作,都是瑜伽術里常用的體式(asana)。五禽戲為仿生導引,姿勢的名稱由動物名加其動作名而構成,與瑜伽體式的取象法則有共通之處。
馬王堆出土帛書《導引圖》第四十九式為熊經,其他還有模仿龍、虎、猿、鶴、蛇等動作的姿勢。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西漢銀錯管狀車器上有熊經圖案,即模仿熊之動作。可見導引術之套用頗為廣泛,且傳承不絕。
行氣之術,見於《莊子》、《素問》、《靈樞》、《難經》等戰國秦漢文獻。最早講行氣之術的出土物,是戰國時期的《行氣銘》。銘文經考古學家考釋,已可通讀,全文如下: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序言

序 言
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去閱讀《薄伽梵歌》:可以當做文學作品或詩歌;可以當做東方學的文獻並從東方文化的角度加以審視;如其不然,也可以當做哲學或神學著作來閱讀。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或詩歌,其文學性和詩性的方面自然會受重視,因而,偈頌的韻律、阿周那和克利須那的特殊稱謂以及由此而喚起的相應的情感,諸如此類,皆在所當察;作為一部東方學作品,其歷史學和語言學方面將得到強調,因而,關於撰作年代的問題,作者是一人還是多人、文本的語言學結構及其與《摩訶婆羅多》之語境的關係,自然會得到考慮;作為一部哲學和神學作品,其概念的結構,其隱伏的假設以及主要的觀點,將受到著重的思考和檢審,而這也正是目前這個版本用力之所在。《薄伽梵歌》學已經變得有點複雜深奧,以至於在某個時候,一條鴻溝出現了,讓普通讀者對這部被廣泛閱讀的文獻的學術性解析望而生畏。本書或許是受一種教學衝動的刺激,故此不但採取了跟解析性路徑不同的情境,而且目標也不一樣。就情境而言,我讓讀者放鬆,進入一種跟閱讀一部偉大經典相匹配的沉思狀態。就目標而言,我希望深化對作為哲學—神學作品的《薄伽梵歌》的閱讀,並幫助讀者獲得對這部巨著的洞見或darshan。為此,我有意避免了徵引全面的書目和密集的腳註,因為這些東西可能會讓讀者的注意力游離於作品原初所承載的簡單卻深刻的理念之外。
《道從這裡講起》先是作為一部神學作品問世,後來在牛津大學神學系的環境裡得到了磨礪和進一步的清晰表述。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向理性檢討開放的統一結構,一個統合全文的結構。此結構是通過採用一個“三層樓房”的隱喻建構起來的,它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一部分是三個不同的樓層,另一部分是從一樓到二樓最後到三樓的通向樓中住戶的樓梯。三個樓層代表實在的三個層次,而樓梯代表道德和精神提純的轉化性階梯。在某種更寬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希望本書不但是對《薄伽梵歌》研究的一個貢獻,也是對方興未艾的比較神學的一個貢獻,因為一旦諸多神學巨著的結構能夠被粲然表出,它們就能被加以比較、加以對照、分判,由此提供一種靈性的多元統一,而這也許能用來作為物質主義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序言 原本,希臘的哲學跟希臘的宗教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後來才逐漸被表述為一種普世性哲學。同樣,本書或許往這個方向上也前進了一小步,它強調了《薄伽梵歌》的哲學性本質,這在一部非印度教經典里也適用。如果去看看能找到的很多學術性釋本,就會發現它們是按偈頌的譯文逐頌提供注釋的,本書則結合了幾個給文本分節的版本,並加上了解讀。我希望這種做法會證明是有用的。現在,讓我引述《薄伽梵歌》本身,以此作為結束:
“此乃王者之學、皇華之秘,至為清淨,能被直下認取。它契合正法,不朽永在,實踐時喜樂盈人。”
希望讀者從這部偉大的著作里找到喜樂。
伊薩瑪·泰奧多
於克萊爾學院神學系
劍橋大學2008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