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精神

道家精神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家精神
  • 類別:名詞術語
  •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 道家性質: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
歷史起源,觀點,哲學思想,道家的理解,

歷史起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

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法於陰陽,以朴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在莊周的《逍遙遊》中,莊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藉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而他的最高境界是“無所恃”,這樣才是真正的“逍遙遊”。而道家對靈魂的理解算是古代哲學中比較具有科學依據的。他們認為靈魂是一種電波體,每個人身體的健康程度不同,電波體的能量也就不同。
道家從維護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在經濟理論、社會實踐方面創立了“人本”的思想觀點,主張通過維護每個人的個人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道家尖銳批判了以天下為根本的政治觀點,認為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惡表現,在社會制度上主張以維護私有制的利益促進社會的“大同”,這跟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私有護私有有所不一樣,道家的觀點是以私有來促公有。道家主張不損害個人利益,也不能侵犯個人利益,只要每一個人的利益得到應有保障,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個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會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個人的利益得到了保護,整個國家才能是真正的繁榮。道家的這種思想對今天的政治經濟發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哲學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 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著有《莊子》,被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學生門人的作品,雜篇則是偽作。亦有不同說法,但《讓王》、《說劍》等則被認為必定不是莊子及門人的作品。

道家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是《道德經》的開篇,結合一下該書的成因,我們就能知道,老子心底還是希望給碌碌無為或者忙碌妄為的人一點指點。
什麼是道?道就是驅動萬事萬物運行的力量,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道”。
什麼是功名?“功名”自然是可以成就的,但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功名”。
人和動物野獸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心智,而動物只有欲望。心智的發展帶來了衡量道德價值的判斷力(儒家),和破除人類中心論,到達萬物齊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 人類是地球上現存唯一生物有能力思考自己的思考,這樣給予人類一種大局觀,打破人類原有的認知限制和人造價值觀念,上升到一種大氣的世界觀上,去俯視萬物和自然,從而感悟道無所不在.  隨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在說名:  你看,天和地是多么偉大無比啊,可是在天地初開的時候,它也沒有“名”可言。天地交合,陰陽合德,創造了世間萬物,它有了“功名”(而且是萬世萬代的功名。然而,你卻根本不知道這功名的所在,不以為是)。
再後,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無為。
單純以欲望驅動行為,那和動物沒有區別。所以,要經常忘記動物性的驅使的欲望進入虛空淳樸的狀態(道家這一點後來發展成為精深獨到的養生術,堪為國學精華之聖),遁去妄雜的欲望,感受、體悟事物之根本,看清事物的本相,避免被迷惑引誘。擭取真知,體悟人生真諦,獨到卓見,知“真欲”,修心養性,內健以致外陽,立大志,濟度蒼生,成就萬代功名,法天地,法道,法自然。
老子主張出世,是為了讓人們明白,學會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樣,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萬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