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與政治舉措密不可分,不是兩件絕不相干的事情。北宋張載提出的重要哲學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學與政術不殊
- 定義:儒家學說與政治舉措密不可分,不是兩件絕不相干的事情
- 提出者:張載
儒家學說與政治舉措密不可分,不是兩件絕不相干的事情。北宋張載提出的重要哲學命題。
儒家學說與政治舉措密不可分,不是兩件絕不相干的事情。北宋張載提出的重要哲學命題。張載說:“朝廷以道學政術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憂者。巽之謂孔孟可作,將推其所得而施諸天下邪?將以其所不為而強施之於天下歟?大都君相以父母天下為...
美國明道大學校長、道學基金會主席張緒通認為:“整箇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
以後,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學新思潮,無論是周、鄒、程、朱一系(所謂“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襲於道家及道教思想),或陸、王一系(所謂“陸子禪”,乃指此系思想多來自禪宗而中國禪宗思想實直承莊學),從理論思維的內容上實現了深層次的儒道互補。這種互補,還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士人...
玄學的名稱最早見於《晉書·陸雲傳》﹐謂“雲(陸雲)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魏晉之際﹐玄學一詞並未廣泛流行﹐其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絕象”的本體論問題。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玄學家又大多...
《張載集》講述了理學也稱道學、性理之學或義理之學,興起於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顥、程頤,相與論學的有張載、邵雍,後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師周敦頤,全稱“北宋五子”。 張子全書 作者名稱 張載 作品時間2015-01 《張子全書》是宋張載(1020—1077)撰作品集。此編是張載一生著述的合編,包括《西銘》一卷,《正蒙》...
近代的佛學大師(如印光、弘一、虛雲等)在講解佛教經典時,經常援引儒、道學說為之解釋。實際上不獨三教人士具有三教合一思想,世人的生活、言談舉止中都滲透著三教合一的氣息。三教合一思潮波及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同樣影響極深。三教融合 三教合一 王重陽的全真道,公開打出三教合一的旗幟,建了一批以三教...
,同時又是外王者:“戴黃屋,佩玉璽”,“歷山川,同民事”。這樣的得道者,“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以上見郭象《莊子注》)。郭象主張用道家哲學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禮學治理社會。由此可知,正是儒道互補鑄造了玄學的理念和精神。宋明道學 宋明道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是儒家哲學理論的高峰...
以後,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學新思潮,無論是周、鄒、程、朱一系(所謂“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襲於道家及道教思想),或陸、王一系(所謂“陸子禪”,乃指此系思想多來自禪宗而中國禪宗思想實直承莊學),從理論思維的內容上實現了深層次的儒道互補。這種互補,還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士人...
第三七回:“今有張桂芳,以左道旁門之術,征伐西岐。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7、事理。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第五十九回:你倒不謝老孫保命之恩,反怪老孫,是何道理? 8、指宋元道學、理學。 明 · 劉基 《郁離子·麋虎》: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必以其說駕之,欣欣然自以為獨得焉。
在道商謀略學中,道商核心“五圖”理論的根基,就是代表虛無的“無極圖”(老莊派的虛無學說),代表實有的“有極圖”(楊朱的貴己學說),有無相生,互相融合,於是,道學最終產生了“君人南面之術”的黃老帝王學說。古籍中楊朱 戰國時期古籍中之楊朱 《孟子·滕文公》:“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
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衊反對的學派。唉!後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佛家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
稟性受氣,形體殊別也。今人稟馳走之性,故生無毛羽之兆,長大至老,終無奇怪。好道學仙,中生毛羽,終以飛升。使物性可變,金木水火可革更也。蝦蟆化為鶉,雀入水為蜃蛤,稟自然之性,非學道所能為也。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類,故謂人能生毛羽,毛羽備具,能升天也。且夫物之生長,無卒成暴起,皆...
以後,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學新思潮,無論是周、鄒、程、朱一系(所謂“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襲於道家及道教思想),或陸、王一系(所謂“陸子禪”,乃指此系思想多來自禪宗而中國禪宗思想實直承莊學),從理論思維的內容上實現了深層次的儒道互補。這種互補,還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士人...
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之中,將玄學與道教納為一體,將神學與道學納為一體,將方術與金丹納為一體,將丹鼎與符炁納為一體,將儒學與仙學納為一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唐密九秘 九字真言,出自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登涉》,原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臨兵斗者,皆陣列前行”;一種是“臨兵斗者,...
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傳而作也。”又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近代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如胡適就認為其中雖然加入了後人的某些材料,但該書大體上還是孟子以前的作品。因為從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人生哲學的發展應該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過程是從極端的...
這時有人上疏說“劉宗周才謂不足而道學有餘,主治未獲經綸之益,甄士殊多砥礪之功”,於是劉宗周再次告病求歸。行至德州,上《微臣身切時艱敢因去國之轍恭申慰悃兼附芻蕘之獻疏》,極言賢奸顛倒,任用匪人之禍,崇禎帝大怒,降旨:“劉宗周明系比私敵政,顛倒是非,姑著革職為民!”政治上的失意,卻換來了...
》 和 《 抱 朴子地 真 》, 據 此 他 認 為“它 們 應 是 內 丹術 形 成 之 真 正 標 志。 ②內丹思想是東坡著重發揚的,遵照“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的道學思想, “安心守玄牝,閉眼覓黃庭”,默念著《黃庭經》,加功靜觀,進行氣功吐納。更以丹法隱喻作詩留了頗多內丹篇章,...
蓋南宋宰相兼總兵財,權莫與比,一人得政,儼然首輔,其他執政,陪位畫諾而已。當艱難締造之會,非此不能有所施設。史乃盡以奸臣目之,不免門戶道學之見。實則秦檜始終受金人操縱,賣國之罪難逭。韓、史操弄威福,有廢立之漸,無不臣之心,其所行事,亦善惡互見,不盡如宋史所詆。白壽彝:由於韓侂胄實際...
正是看到了程朱派儒生在承平和臨難時的勇於擔當,姚鼐才憂慮:“道學一旦廢,乾坤其毀焉。”總之,在姚鼐眼裡,聖人之學有大小精粗之別。宋學深契聖人之旨,有關身心、家國,得聖人為學之大,之精;漢學僅關名物、制度、訓詁、書數,得聖人為學之小,之粗。儘管宋儒在小和粗的方面無法與漢儒並駕,漢儒在...
由於他道學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異舉,被民間視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帶了“仙氣”,受到歡迎。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 這塊碑上的詩究竟寫得是什麼意思, 卻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 那些“水飄火劫山移步” 的詞句在說些什麼?這個傳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寫下這首玄妙的詩的...
羅文莊言“近世道學之昌,白沙不為無力,而學術之誤,亦恐自白沙始。至無而動,至近而神,此白沙自得之妙也。彼徒見夫至神者,遂以為道在是矣,而深之不能極,幾之不能研,其病在此”。緣文莊終身認心性為二,遂謂先生明心而不見性,此文莊之失,不關先生也。先生自序為學云:“仆年二十七,始發憤...
韓侂胄當政,凡與他意見不合者都被稱為“道學之人”,後又斥道學為“偽學”,禁毀理學家的《語錄》一類書籍。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六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書為世大禁。不久趙擴下詔,訂立偽學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凡與他們有關係的...
爽直可親,言道學而無道學氣,風格與一般所謂文人學者不同,至足欽敬。”……創辦古典式書院的考慮 1937年“七七事變”的槍聲驚擾了馬一浮的清夢。東南半壁淪於敵手,杭州亦隨之陷落。馬一浮藏書甚豐,遂挾萬卷而流離轉徙。1938年夏,他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至浙江大學講授國學,並隨校西遷江西泰和、廣西宜山...
“專精《大易》,沈於 ”,是一位民間的道學高人。《漢書》說君平漢末賣卜成都市,借卜筮來宣揚正道,啟人善心:“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各因勢利導之以善。”淡薄榮利,以道學為樂,每日才閱數人,“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班團還說:嚴遵“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
隨道學之身,過膝一尺。皆以中央黃色為正。若行上法,聽著紫。年法小,為下座者,勿著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廣袖,並以黃及余淺淨九色為之。皆大領兩向交下,揜心已上覆內衣六寸。若內衣、法裙,聽以余淺深色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法者,聽以輕紫紗為褐,若裙必用深黃,不得輒用余...
元黃溍稱:“自賢良先生以道學倡於東南,及東萊呂氏繼之。遂得濂洛之統。而北山何氏又傳朱子之學於其門人,以淑後進,於是婺學大振於世。而談者推原所自,必歸於先生。”明章懋稱:“吾鄉聖賢之學,前此未之聞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繼而後有東萊兄弟麗澤之講授,又其後何、王、金、許遂相繼以得考亭之說...
迄乎清代,道學鼎盛。如劉悟元、朱雲陽,出入佛老,棲心禪寂。盡群經微旨,撥迷歸宗;徹諸家指要,循流達渠,故又均能以學術鳴於世。朱之《參同契闡幽》與〈悟真篇闡幽〉兩著,會心別出直徹真源。劉之《道書十二種》,顯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難參證》一書,尤可視為丹道指南。二真享譽極盛,...
湖南靖州:應再正昌才茂光元萬仁君同秀世明宗大義乾坤武功為藩祖澤餘慶篤生哲賢廣昭帝德永錫周官漢封節顯唐選尤宣麟閣煥美鳳昭增歡侯伯爵列少保祿頒平林重任南陽久安筆珍許國文著眉山清高志遠剛直履端善行積福奇術登純孝可表道學相傳謨謀克紹統緒長延天佑啟後炳耀千年 湖南益陽:固能福文盛志彥祖崇永安成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