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河入林
- 外文名稱: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 創作年代:1949年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 字數:136千
- 國家:美國
內容梗概,作品賞析,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這是海明威於1949年去義大利旅行和打獵回國之後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坎特威爾上校躲在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全書描寫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主人公在戰後不久去義大利的福薩爾塔重訪他當年作戰負傷的地點,去威尼斯遊玩,與朋友們一起打野鴨子,並著重描寫了他與美麗的義大利姑娘蕾納塔之間毫無功利目的純真愛情,反映了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人類前途的關心,以及對人生的價值、愛情與死亡的思考。本書書名取自美國內戰時期南軍將領托馬斯·傑克遜臨死前所說的話,表現了海明威筆下的“硬漢”--也名括他本人--視死如歸的堅強性格。
作品賞析
全書描寫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主人公在戰後不久去義大利的福薩爾塔重訪他當年作戰負傷的地點,去威尼斯遊玩,與朋友們一起打野鴨子,並著重描寫了他與美麗的義大利姑娘蕾納塔之間毫無功利目的的純真愛情,反映了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人類前途的關心,以及對人生的價值、愛情與死亡的思考。本書書名取自美國內戰時期南軍將領托馬斯·傑克遜臨死前所說的話,表現了海明威筆下的“硬漢”——也包括他本人視死如歸的堅強性格。
作品評價
海明威由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聞名於世。但1950年他的小說《過河入林》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有人說這部小說實際是《永別了,武器》的翻版,認為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狀態令人厭倦,小說的創作模式也沒任何創新。當時美國著名評論家馬克斯韋爾·蓋斯馬爾在《星期六文學評論》上發表文章寫道:“這是一部不幸的小說,不論哪一個尊重海明威的才華和成就的人來評論它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這不但是海明威最糟的一部小說,也是集他所有以前著作中壞的一面之大成,從而對未來投下了陰影。這部小說的意識形態背景是‘真實風流韻事’‘超人’和‘最後邊界’的混合物。”儘管有很多批評之詞,一些評論家對於這部小說的過低評論難免有失偏頗。儘管《過河入林》在海明威的小說中算不上經典,但它深刻的主題及對於戰爭給人們留下創傷的敘述給讀者以震撼;它豐富的背景給讀者以知識;它獨特的寫作手法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楚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