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
其一
山行途中只見千山相連,竟沒有一絲縫隙。山峰高聳入雲,山谷深如萬丈,行路崎嶇艱難。
昨天我曾路過芙蓉渡口,如今順著溪流找到了狹窄如線的源頭。
其二
山北面的溪流聲一路迎接著我,山南面的溪流作響為我送行。
我知道溪水向金陵流去,若流過了金陵就不要向我傳達聲響了。
其三
後山阻隔住了水,水便向東奔涌而去。到了前山卻又被阻隔,從而向西流去。
說水柔和,沒有脾氣,但是水湍急時,聲音似怒了一般;水緩慢時,聲音卻又讓人感覺悲涼。
其四
太陽升高,山谷里開始變得溫暖起來。蒼翠色的山霧籠罩下,天氣依然冷得徹骨。
行人們都在忙什麼事情呢?在晨雞的報曉聲中就匆匆跨上馬背繼續趕路了。
其五
不要說什麼上山艱難下山容易,騙得人們下山時盲目歡喜。
真正走起來才發現走來走去還在萬山環繞的圈子裡,真是過了一山又一山。
其六
正是路上的行人愁苦悲痛之時,杜鵑鳥還在聲聲不絕地對著人啼叫。
如果家居之人的臉上總是掛滿淚珠,我才相信這春日的愁緒總是因為它。
創作背景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所以一直不得重用。
宋孝宗登基後,便被外放做官。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十一月,楊萬里以
直龍圖閣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治所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紹熙三年(1192)八月,改知贛州,不赴,
乞祠。這組詩第六首中“政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與《午憩馬家店》中“生衣兼草靸,年例試春風”正相合,既稱“年例”(每年如此),可知非紹熙二年事,當作於紹熙三年春,詩人時年六十六歲。他外出途經松源時,見群山環繞,感慨不已,於是寫下這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六首詩是寫山溪的組詩。不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畫,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跡圖,大抵是從
樂平入弋陽,過芙蓉渡,晨炊橫塘,午憩馬家店,再至松源。
第一首狀寫峽谷險峻溪水深邃的奇景。“側塞”形象地寫出登山的情狀。在山中左旋右轉尋找去路,千峰萬嶂,鋸齒狼牙,重重疊疊,連個縫隙也沒有,只好側身像塞東西似的擠身前進。以動作寫景,奇險歷歷。站在山腰一望,上抵青天,下臨深井般的萬壑,上下都是崎嶇險阻,山勢逼人,谷勢吞身,多么驚心動魄。這很自然地使人聯想起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登天梯上仙界的驚險場面。從如此峭拔險怪的千山萬壑中流出的溪水,自是奔涌奇幻。有時只能聽到水聲鳴響卻無法看到曾經經過的芙蓉渡口。待找到溪源,依然像初進山看到的溪水一樣狹窄如線,因為山勢太陡太險了。作者通過移步易形,突出眼見,表現山溪奇險變幻,以小見大,以實代虛,含無盡趣味。
第二首寫溪水行跡和聲響,寄寓作者求靜的感情。“山北”“山南”概括溪水曲折不斷,作者行跡不止。作者以擬人手法,表現溪水對人的感情,十分動人。溪水不辭辛苦地從千山萬壑之中一路伴人還歸,又要熱情地送作者遠行,依依不捨,可謂情深意切。以“響”狀情,尤為妙筆。但當作者得知它原來要伴隨自己去京都尋求官職,卻規勸它不要如此熱情。其意蘊大概是說,克服困難去追求,在患難中重視友情,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是為追名逐利,就不值得稱道了。這無疑是作者棄官求逸心境的寫照。當然也更反襯山溪獨特的意趣。平凡通俗流暢的詩句表現深刻的意趣是楊萬里詩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三首表面是寫溪水性情,實際是借物抒情,表達作者對自由的追求。溪水像奔馬一般,自由自在地向東急馳,生命得以活躍,多么愜意神爽。不料像賓士的駿馬被勒住馬韁一樣,“前山”硬逼溪水向西徹底改變方向,橫殺志向,使得一向性情溫柔的溪水發怒。此時急聲變成了怒吼,反抗之情躍然紙上。溪水要求急速放開束縛,山卻橫阻無情,幾經鬥爭,水速減慢了。這緩慢的水聲像是發出不被理解的悲嘆。作者抓住水速的急緩,抒寫自己嚮往自由的情懷,獨出機杼。
第四首描述日出山谷中喧鬧的景象。旭日東升,谷底微明,方有雞鳴、馬嘶、人語,反襯這是一個峭絕幽僻的山谷。雖有陽光送暖,但此時高山峻岭、古樹繁蔭之中,依然是透骨奇寒,這真是一個雲籠霧罩、山氣充斥的環境。經過一夜的煎熬,終於盼到天亮,來不及再和山中人更多談論谷底風俗人情家事,因為報曉的雞鳴正緊催行人上路。作者攝取初曉山谷的一個鏡頭,化靜為動,以急促的節奏抒寫對谷景的依戀之情。
第五首抒寫下山的深切感受。沒有親身體驗的人常以為下山容易上山難。其實地球的引力對上山下山的人一樣,只不過人們誤認為上山需攀登,下山不需用力,單單看到位置變換罷了。有時下山花費力量更大,上山上不去可以停留,下山有慣性控制不住甚至出危險。“莫言下嶺便無難”一語寫出作者深切體驗。也是一個一改習慣看法的新穎開筆,先為讀者設一懸念,令人驚奇。“賺”風趣地寫出山給人的情趣。“錯”提醒人們不要陶醉於攀登的狂喜之中,而要小心謹慎下山,另有一番情趣。因為在群山萬壑之中兜圈子,下了一山又一山,每出現一山都是一隻攔路虎。上山有趣,下山有難。一難接著一難,克服它,其中也有一種戰勝困難的樂趣。作者從下山角度寫登山一趣。一嶺接一嶺,下嶺再上嶺,這便是作者對首句懸念的解釋。“攔”字運用擬人手法,使群山性格化,似乎有意留難行人,平平道來,而含蘊奇趣。三、四兩句是從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脫出,但寫山比蘇詩內涵豐富。
錢锺書先生把這首詩選入《
宋詩選注》,竟未著一字一句注釋,足見
誠齋體用語明、無晦澀的特點。
第六首通過聯想抒寫思歸的情思。開頭兩句借用“杜鵑啼血”的典故,抒寫自己在群山險壑中行旅的離愁別緒。“悲莫悲兮生別離”,何況身處險象環生的苦境之中,更罩上一層大有生離死別的暗色。連子規也被感動得淒聲不止地向人啼泣。將子規人格化,更襯出遊子孤獨悲愁。思緒起伏,聯想居人(妻子)如果聽到子規這種淒切哀怨的悲啼,也一定會淚流滿面,愁腸百結,摧拉欲斷。最後兩句雖是以假設口吻置景,實際啼聲不能傳到妻耳,但它說明作者心早已飛向妻旁。明知妻子“春愁”為自己,卻故作曲筆,更表現思家心切。這首詩雖未正面寫山溪,但由於以情造境,卻可以想像出山溪的形境。
這組詩的特點,正如錢锺書《
談藝錄》所說:“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飛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未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此誠齋之所獨也。”楊萬里思路敏捷,他選角獨到,能捕捉別人往往難以捕捉到的意象。六首詩雖然每首各有側重,但作者的感情是連貫的。這組詩也是作者擅長用俚語俗話入詩的典型。
名家點評
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朱靖華:精巧清新的“誠齋體”詩,確有其獨特的內蘊和情趣,可謂既發議論又意在言外,《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即是一例。這組詩精妙清新,含意雋永,有如東坡《題西林壁》,完全是從山水描述中闡發其情趣和哲理。詩中的行人和溪水都被層巒迭嶂所戲弄,山嶺或者一放一攔,或者向東向西,攪擾得行人惱恨溪水怨怒。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遊山玩水時的霎那感受,但實際上卻正是人間行路難的亘常寫照,可謂從一滴水看到汪洋大海。它的議論是暗含在詩意之中,山水阻勒的意象是在議論句式中得到顯現的,這是典型的宋詩表達方式。這樣的議論詩,既避兔了尋辭摘句的生硬,也衝決了空泛說教的枯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給人以美感的享受。(《
百家唐宋詩新話》)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太常博士、太子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
尤袤、
范成大、
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
江西派,後學
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