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CMT2L轉基因小鼠模型進行CMT發病機理研究》是依託中南大學,由張如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用CMT2L轉基因小鼠模型進行CMT發病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如旭
- 依託單位:中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腓骨肌萎縮症是一組最常見的周圍神經遺傳病,前期工作中我們運用微纖維技術構建人類野生HSPB8轉基因小鼠和K141N突變型HSPB8(CMT2L)轉基因小鼠模型,行為學、電生理和病理學鑑定表明突變型轉基因小鼠良好再現了CMT2L臨床表型,能有效用於HSPB8在CMT發病機理研究。本課題擬運用基因晶片技術檢測CMT2L轉基因小鼠在病程不同時期的基因表達水平變化;對表達改變的基因進行分子生物學功能分類和實時螢光定量PCR確認;運用免疫組化技術比較病程不同時期相應蛋白表達水平的變化,運用免疫螢光雙標技術在軸索/雪旺氏細胞進行蛋白定位,以期揭示HSPB8的分子功能和CMT2L內在發病機理,並為CMT治療提供靶點選擇;選擇表達水平改變顯著、且位於CMT亞型(致病基因尚未克隆)定位區間的基因為候選基因,在未明確基因診斷的CMT家系中進行突變分析,以期克隆新的CMT致病基因。
結題摘要
本課題以野生C57BL小鼠和wtHSPB8轉基因小鼠為對照,運用全基因組cDNA晶片技術檢測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在病程不同時期(3,6,18月齡)的坐骨神經全基因組基因表達水平變化,找出6,18月齡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的坐骨神經差異表達基因49個,其中上調的基因有31個,下調的基因有18個。蛋白相關聚類分析顯示有8個基因跟肌肉蛋白相關,分別為DES,MYOM1,MYLPF,MYH1,MYH4,NEB,PVALB和TPM2;6個基因跟動力蛋白結合有關,分別為MYH1,MYH4,NEB,NEXN,TPM2和XIRP2。通過功能相關聚類分析發現7個與肌肉收縮相關的基因,分別為DES,MYOM1,MYH1,MYH4,PGAM2,TCAP和TRDN;5個與碳水化合物合成相關基因,分別為FBP2,PGAM2,RBP4,PCK1和PPP1R3C。以野生C57BL小鼠和wtHSPB8轉基因小鼠為對照,經實時螢光定量PCR檢測在病程不同時期(3,6,18月齡)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的坐骨神經上述基因轉錄水平差異,發現6,18月齡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的坐骨神經碳水化合物合成相關基因FBP2,PCK1,RBP4,PGAM2,PPP1R3C表達上調,與晶片分析結果一致。以野生C57BL小鼠為對照,經免疫組化檢測發現FBP2,PCK1,RBP4蛋白在病程 6和18月齡的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坐骨神經表達水平增加。以上結果確認碳水化合物合成相關基因在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有表達上調,表明糖類代謝紊亂、線粒體能量產生異常和氧化應激可能參與CMT2L的發病機制。運用免疫螢光共定位和免疫電鏡雙標方法證實了在K141N HSPB8轉基因小鼠坐骨神經HSPB8與HSPB1和NEFL的存在共定位。收集65個CMT家系並完成常見基因(PMP22、CX32、MFN2和MPZ)分析,發現並報導了MPZ基因新突變2個;完成了3種不同的PMP22大片段重複檢測技術(CNV晶片、MLPA和限制性雙酶切)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比較分析,發現CNV晶片和MLPA特異性和敏感性顯著高於限制性雙酶切,而CNV晶片較MLPA更能提供全基因組和斷裂位點的具體信息;完成CX32基因突變患者臨床與電生理相關分析,發現CMT1X患者臨床殘疾進展與年齡、病程和CMAP明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