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記憶:圖說哈薩克族遊牧文化》作者賀振平博學會士長期追蹤新疆北部遊牧民族哈薩克的遷徙轉場活動,不僅用圖片記錄,更注重對難以用圖片記錄的大量的哈薩克文化遺產進行蒐集整理,真正構建起一部多側面反映哈薩克文化的圖文並茂的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遊牧記憶:圖說哈薩克族遊牧文化
- 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 頁數:118頁
- 開本:16
- 品牌: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 作者:賀振平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9095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遊牧記憶:圖說哈薩克族遊牧文化》不僅讓我們欣喜地看到遊牧的哈薩克族重要的生產生活事項——四季遊牧轉場的生動,更記錄了該民族圍繞轉場而產生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豐富的遊牧文化,可謂民俗攝影實踐的典範之舉。
作者簡介
賀振平(筆名風雪石),漢,1969年5月生於陝西三原縣,現生活在新疆塔城市。在新疆生活的二十多年裡,當過教師,做過工程裝修、設計、設施和施工工作。後創辦塔城地區大漠風藝術館。偶然機緣“天啟朴心,魂歸自然”。開始痴迷於田野調查,用相機捕捉並記錄塔爾巴哈台、阿爾泰和伊犁河谷原朴的遊牧文化,豐富的民俗風情和原生態的野生動物世界。著有《天山獵鷹》《影與畫》和《尋蹤塔爾巴哈台野性秘地》等書。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引言/2
遊牧轉場的意義/4
四季牧場/8
純樸的民俗/12
哈薩克先民對大自然對動物的崇拜/16
天文氣象和曆法知識在轉場中的套用/26
遊牧轉場過程中哈薩克人的衣食住行/38
遊牧轉場中的五件“寶”/51
遊牧轉場過程中的選址/55
定程/57
春季大轉場的籌劃和準備/58
原始宗教的崇火印痕/62
轉場時舉行的“巴塔”儀式/64
塔爾巴哈台的遊牧實錄/66
原朴的狩獵記憶/105
後記/117
參考文獻/118
序二
引言/2
遊牧轉場的意義/4
四季牧場/8
純樸的民俗/12
哈薩克先民對大自然對動物的崇拜/16
天文氣象和曆法知識在轉場中的套用/26
遊牧轉場過程中哈薩克人的衣食住行/38
遊牧轉場中的五件“寶”/51
遊牧轉場過程中的選址/55
定程/57
春季大轉場的籌劃和準備/58
原始宗教的崇火印痕/62
轉場時舉行的“巴塔”儀式/64
塔爾巴哈台的遊牧實錄/66
原朴的狩獵記憶/105
後記/117
參考文獻/118
後記
文章寫到這裡時我便思緒萬千,無法用語言和筆來描述此刻的心情。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豐富和多面的,一篇小小的文章難以敘說全面,只能以自己粗淺的認識和對這塊土地的愛與感悟,從一個側面來介紹這個民族。深切的感受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獨有的民族思想和特定的內容,這就是該民族文化傳統所特有的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規範和民族情趣習俗等。
在了解和學習這個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時,使我們對哈薩克這個民族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和熱愛。他們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併合理的利用腳下這片土地的傳統,珍愛著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大自然做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使我們受到啟迪和思考。
歷史的馬蹄聲漸漸遠去。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國家扶貧攻堅政策和大規模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哈薩克牧民千百年來充滿艱辛與歡樂、顛沛與溫馨的轉場遷徙將不再是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形式。當人們充分享受現代美好生活時,在品嘗著鮮美的肉和牛奶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那些風雨山路中跋涉的先輩,記憶中的大遷徙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賀振平
2011年2月6日
在了解和學習這個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時,使我們對哈薩克這個民族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和熱愛。他們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併合理的利用腳下這片土地的傳統,珍愛著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大自然做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使我們受到啟迪和思考。
歷史的馬蹄聲漸漸遠去。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國家扶貧攻堅政策和大規模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哈薩克牧民千百年來充滿艱辛與歡樂、顛沛與溫馨的轉場遷徙將不再是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形式。當人們充分享受現代美好生活時,在品嘗著鮮美的肉和牛奶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那些風雨山路中跋涉的先輩,記憶中的大遷徙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賀振平
2011年2月6日
序言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賀振平先生所著《遊牧記憶》圖文集的出版,不僅讓我們欣喜地看到遊牧的哈薩克族重要的生產生活事項——四季遊牧轉場的生動,更記錄了該民族圍繞轉場而產生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豐富的遊牧文化,可謂民俗攝影實踐的典範之舉。我和我們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的3萬餘名會員為有賀振平這樣記錄、傳播、共享世界多元文化的同道而驕傲!
賀振平博學會士長期追蹤新疆北部遊牧民族哈薩克的遷徙轉場活動,不僅用圖片記錄,更注重對難以用圖片記錄的大量的哈薩克文化遺產進行蒐集整理,真正構建起一部多側面反映哈薩克文化的圖文並茂的文獻。他的精神恰恰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戰略規劃署署長漢思·道維勒在為與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共同主辦的“人類貢獻獎”年賽撰寫的前言所說:“致力於捕捉人類多元文化形態中生動別致的特色,同時為人類團結提供佐證,並為孕育實質性的人類團結探索可行之路。……完美地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理想抱負。”
包括賀振平博學會士在內的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的3萬餘名攝影師,正在以他們的熱情與責任,實踐著“搶救性記錄中國文化遺產行動”。我們相信,在多元文化共享、建設世界和平理念的支撐下,在田野操作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發揚持之以恆的實踐精神,賀振平博學會士的《遊牧記憶》將與其他會員的力作一起,承擔起保存本土文化固有價值,激發人們對本土文化遺產的自尊自愛自強的重要歷史使命。我們相信《遊牧記憶》將匯入世界文化典藉,讓屬於全人類的哈薩克民俗文化獲得全球的分享,為世界留存一個蔚為大觀的多元文化圖片庫,充分體現中國文化大國的形象,提高中國在國際文化界的地位。
沈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對話”大使、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長
2011年1月6日
賀振平博學會士長期追蹤新疆北部遊牧民族哈薩克的遷徙轉場活動,不僅用圖片記錄,更注重對難以用圖片記錄的大量的哈薩克文化遺產進行蒐集整理,真正構建起一部多側面反映哈薩克文化的圖文並茂的文獻。他的精神恰恰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戰略規劃署署長漢思·道維勒在為與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共同主辦的“人類貢獻獎”年賽撰寫的前言所說:“致力於捕捉人類多元文化形態中生動別致的特色,同時為人類團結提供佐證,並為孕育實質性的人類團結探索可行之路。……完美地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理想抱負。”
包括賀振平博學會士在內的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的3萬餘名攝影師,正在以他們的熱情與責任,實踐著“搶救性記錄中國文化遺產行動”。我們相信,在多元文化共享、建設世界和平理念的支撐下,在田野操作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發揚持之以恆的實踐精神,賀振平博學會士的《遊牧記憶》將與其他會員的力作一起,承擔起保存本土文化固有價值,激發人們對本土文化遺產的自尊自愛自強的重要歷史使命。我們相信《遊牧記憶》將匯入世界文化典藉,讓屬於全人類的哈薩克民俗文化獲得全球的分享,為世界留存一個蔚為大觀的多元文化圖片庫,充分體現中國文化大國的形象,提高中國在國際文化界的地位。
沈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對話”大使、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長
201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