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美人

遇美人

各個時代和語景代表不同的含義,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並有“虞美人”之稱

基本介紹

  • 別名虞美人
  • 所處時代:秦末漢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本名虞姬
概況,典故,

概況

諧音虞美人,花名
遇美人
遇美人
典故項羽愛姬-虞姬
遇美人
虞姬像
可以理解為對美的追求,在網路社會,是含蓄/需求愛人的ID表達方式.
古時候屈原時期把賢能的人比喻為“香草美人”,遇美人也可理解為:遇到適時適用的人才。
虞美人屬罌粟科罌粟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學名是Papaverrhoeas,別名麗春花、賽牡丹、小種罌粟花、蝴蝶滿園春。原產歐、亞大陸溫帶,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時將其作為國花。兼具素雅與濃艷華麗之美,二者和諧地統一於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國古典藝術中美人的丰韻,堪稱花草中的妙品。如今虞美人在中國廣泛栽培,以江蘇、浙江一帶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壇、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細草花,也可盆栽或作切花。

典故

[1]了:了結,完結。
[2]砌:台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3]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4]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