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曾庭聞蕪陰市上》是明末清初詩人錢秉鐙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以自己在嶺南曾一度為僧入題;頷聯為問訊,先介紹自已的行蹤,後詢問友人的行止;頸聯補敘流亡經歷,謂己一瓢一笠,雲遊方外,鄉人都不認識自己了;尾聯極言心情的沉痛,與首聯“遇爾轉傷情”相照應。這首詩律體結構謹嚴,但運以敘事之筆,讀來自然流暢;詩中還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語,豐富了詩的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遇曾庭聞蕪陰市上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錢秉鐙
- 出處:《田間詩集》卷一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遇曾庭聞蕪陰市上
自著方袍萬恨平,窮途遇爾轉傷情。
我從嶺外經年至,君向江南何處行?
瓢笠喜無鄉里識,鬚眉猶使故人驚。
相持莫便當街哭,為到郊原一放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曾庭聞:名畹,江西寧都人,其父是明朝太常卿。蕪陰:即蕪湖,今屬安徽。
⑵“自著”句:作者曾一度為僧,此句源於此。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
⑶嶺外:五嶺以南地區。
⑷“瓢笠”句:寫自己一瓢一笠,雲遊四方,鄉里鄉親已不認識自己了。
⑸“鬚眉”句:曾庭聞少負才氣,此寫其英豪之氣尚未銷磨盡。
⑹“相持”二句:化用杜甫於淪陷的長安所寫的《哀王孫》“不敢長語臨交荷,且為王孫立斯須”、《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詩意,心境亦復相類。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自從穿上僧衣後萬恨平息了,但在這艱窘時遇上了你,又使我傷心。
我是從嶺南歸來途徑此地的,你是去江南回自己家還是去別的地方?
帶一瓢一笠雲遊四方,鄉里沒有人認識自己,你雖艱難困苦,但才氣還未銷磨。
我們兩人在這街中不便抱頭痛哭,且到郊外大哭一場吧。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由嶺南回歸故鄉途中所作。曾庭聞曾隨父從軍,奔走閩越關隴,後遂寄居寧夏。他雖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應清廷科舉,但從思想感情上說,還是屬於明遺民。此詩即作者為了抒寫兩位遺民窮途相遇的悲痛心情而作。
曾庭聞此次江南之行,可能也會見了施閏章。施閏章集中有《送曾庭聞》一詩,云:“百斗何辭醉,良朋萬里來。家聲重廬岳,客路過輪台。淚積邊城苦,詩兼鼓角哀。即今猶戰鬥,分手一徘徊。”詩意亦有與錢秉鐙詩相發明之處。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作者在嶺南曾一度為僧,起句即以此事入題。說自己本來已經萬恨平息了,但是遇上曾庭聞卻又傷心起來。可見他說“萬恨平”只是一種假象,“著方袍”也只是一種掩飾,遇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國破家亡之恨又迸涌而出了。起句“萬恨平”次句“轉傷情”,這是一種襯托、遞進關係,更見出傷情的深重。《景德傳燈錄》載慧忠禪師偈語有“多年塵事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這裡也可能暗用了這兩句的語意。首聯入題寫“遇”,頷聯為問訊,先介紹自已的行蹤,後詢問友人的行止。一從嶺外歸,一從西北回自己家庭情況如何,不得而知,友人已落籍寧夏,到江南已成他鄉之客,都可以說是“天涯淪落人”了。頸聯補敘流亡經歷,“瓢笠喜無鄉里識”寫出了自己的現狀;“鬚眉猶使故人驚”,謂曾庭聞負才氣而坎坷風塵之間,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但英豪之氣還未銷磨。出句“喜”而見悲,對句“驚”而見壯,“鬚眉”這“頰上三毫”直為點睛傳神的妙筆。尾聯歸結到亡國之恨,說他們不便在街中痛哭,想去郊外大哭一場。這可見出他們對明朝的無比懷念、無比忠誠,又體現了在清廷高壓政策下遺民處境的險惡,益見其可悲可憫。尾聯極言心情的沉痛,與首聯“遇爾轉傷情”相照應。
此詩所抒寫的情感,可以借用張煌言“國破家亡欲何之”(《題岳飛墓》)這句詩來概括,詩將個人的流亡與明室的顛覆結合在一起,個人命運之悲恨也就是亡國之悲恨,寫得極為沉痛感人。詩為律體結構自是謹嚴,但運以敘事之筆,前三聯又是主客對舉,以談話語氣出之使人讀來覺得自然流暢。詩中還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語,豐富了詩的內涵,而“用事又不使人覺”頗見工力。
名家點評
中國詩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嚴迪昌《清詩史(上)》:寫同道友情的則以《遇曾庭聞蕪陰市上》一詩為最出色。
作者簡介
錢秉鐙(1612年—1693年),字幼光,號田間,後改名澄之,字飲光,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人。南明桂王時,官編修。明亡,曾削髮為僧,名幻光。詩擅長白描,兼有平淡、沉鬱的風格,繼承陶潛、杜甫的傳統,在遺民詩人中,獨樹一幟。記事之作,具有詩史價值。作品有《藏山閣集》《田間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