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念二十面體(Zuni Icosahedron),成立於1982年,是香港著名香港非牟利慈善藝術團體,主要成員有榮念曾,胡恩威,黃耀明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念二十面體
- 外文名:Zuni Icosahedron
- 成立時間:1982年
- 主要成員:榮念曾,胡恩威,黃耀明
概述,簡介,實驗藝術,國際文化,文化政策,藝術教育,進念願景,成員,影響,
概述
老牌的先鋒劇團進念二十面體成立於1982年。進念二十面體匯集了一批香港文化精英的社團,通過文藝演出、文化政策研究、講學等多種活動參與香港的文化構建及拓展新的領域,甚至很大程度影響了香港的流行文化。
簡介
《進念二十面體》,英稱Zuni Icosahedron。在顏色表中Zuni是一種介乎藍與綠之間的顏色,另一種解釋意為北美洲新墨西哥的一個印第安少數民族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非常喜好旅行,以創作手工藝如竹籃而著名。Icosahedron中文意譯為二十面體,另一層意譯為傳播力強的細菌。
1982年成立,本地註冊非牟利慈善文化團體,以香港為基,面向世界的實驗藝術團體。現為香港九個專業藝團之一,自2009年起進駐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實驗藝團,原創作品逾200齣,曾獲邀前往世界各地逾30個城市演出和交流。
多年來,在會員的支持及在聯合藝術總監榮念曾、胡恩威的帶領下,致力拓展香港文化藝術新領域、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主催藝術評論及文化政策研究等工作,並活躍於藝術教育和發展電子媒體及跨媒體等新類型的藝術模式,近年亦致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以「經典重現」、「傳統創新」、「多媒體劇場」、「社會劇場」為四大藝術方向。進念的實驗性和顛覆性,不斷啟發著華人社會的藝術和舞台美學發展。
實驗藝術
進念九十多出劇場原創作品嘗試多方面實驗,包括集體創作、評論對話式創作、跨界別跨媒體創作,並推動各類延續性系列創作,包括《百年之孤寂》系列、《列女傳》系列、《香港二三事》系列、《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系列、《張愛玲》系列、《進念運\動》系列、《進念同志》系列、《石頭記》系列、《中國旅程》系列等等。近年進念主催跨文化跨地區跨媒體跨藝術模式交流合作計畫,合作對象包括北京、東京、台北、紐約、倫敦、慕尼黑、柏林、哥本哈根、布魯塞爾等地的非牟利文化團體。
國際文化
創團同年,進念即代表香港往台北出席第一屆亞洲戲劇節及會議;過去十多年,是香港有史以來接獲最多海外邀請前往表演、講學、交流和展出的實驗團體。 交流地區橫跨歐、亞、美洲。最近五年並積極推動策劃各類型國際交流活動,組織跨文化跨世紀網路,包括「亞洲藝術網路」、「亞洲城市文化交流網路」及「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等等。十多年間,進念主動邀請超過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藝術工作者、學者、行政人員來港參與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計畫。
文化政策
藝術教育
進念於一九八七年成立了藝術教育小組,組織不同類型的藝術教育活動,包括工作坊、講座、演出后座談會、示範表演及展覽等,向公眾人仕介紹以上新類型藝術的歷史、概念、理論和創作方法,從而培養未來香港的藝術工作者、觀眾和評論人。此計畫自開始以來,反應熱烈,曾參與學校超過一百間,人數超過五萬人。一九九五年更首次與市政局上環文娛中心合作,舉辦了一次大型的暑期藝術推廣計畫《黑箱作業》,此計畫於九七年再度發展至今,成為香港藝術教育主要民間力量之一,以巡迴形式於香港各區中國小校內舉行展覽及工作坊。一九九九年,《黑箱作業》於七月到日本東京世田谷作文化交流。同年得到優質教育基金的贊助,到香港十間中學舉行「中學生創意思維提升計畫」。2000年四月《黑箱作業》到丹麥哥本哈根作文化交流;同年七月至九月,《黑箱作業》於德國柏林舉行的《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和丹麥舉行的《Images of the World Festival》作文化交流及舉行展覽,參展人包括本地及海外的學生、家長及藝術家。與此同時,於一九九六年開始,每年一度的青年實驗藝術節就為本地年青人提供了一個展示、發展、實驗及討論的基地。
進念願景
優質的實驗藝術創作,建立具有香港特色的實驗戲劇 /
進念是以透過發展多媒體、跨越文化界別的實驗戲劇創作,普及戲劇和實驗藝術,提升社會以至國際間對實驗戲劇藝術的認識。
培訓多方面的藝術專業人才 /
為社會提供一個平台去發掘和培訓更多創作、藝術專業和管理人才,以及文化軟體,支援香港創意產業及西九龍文化區等重要發展項目;深化和推動藝術教育,培養下一代對文化藝術的認識。
建立國際文化交流平台 /
推動跨文化跨地域的合作和交流,促進香港成為一個文化藝術交流的平台,一個重視深入交流和探索的平台。
持續發展香港在促進中華文化多元發展的角色 /
與內地的戲劇創作和教育團體建立長期性的合作關係;持續推動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承傳、合作和發展。
建構知性公民社會及文化藝術的多元性 /
發展多元文化、提升人文素質,推動社會對文化藝術的多容性。
成員
總監
聯合藝術總監 ﹕榮念曾、胡恩威
行政總裁 ﹕胡恩威
董事會
主席
靳埭強
靳與劉設計顧問創辦人
副主席
賴錦璋
聖雅各福群會行政顧問
秘書
王瑞華
進念成員 / 手錶設計師
司庫
楊偉新
花旗銀行環球企業及金融交易副總裁
成員
陳善之
百仕活娛樂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世耀
香港賽馬會資訊科技組合經理
辜懷群
新舞台表演廳館長 ( 台北 )
潘楚穎
溢達楊元龍教育基金董事會成員
譚卓玲
Yorkshire Capital Limited 高級副總裁
胡紅玉
律師
葉國華
香港中國商會創會會長及董事會執行主席
楊志超
住好啲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榮譽法律顧問
陳韻雲律師行
藝術顧問委員會
雷柏迪馬 慕尼黑 德國慕尼黑 Muffathalle 藝術中心總監
Dietmar Lupfer Munich Artistic Director, Muffathalle Arts Centre
高行健 巴黎 文化藝術工作者
Gao Xing-jian Paris Cultural Worker
夏鑄九 台北 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教授
Hsia Chu-joe Taipei Professor, Architecture and City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aiwan
李歐梵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Lee Ou-fan, Leo Hong Kong Sin Wai Kin Professor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林兆華 北京 劇場導演
Lin Zhao-hua Beijing Theatre Director
佐藤信 東京 東京座.高圓寺藝術會館藝術監督
Makoto Sato Tokyo Artistic Director, Za-Koenji Public Theatre
張平 紐約 劇場導演
Ping Chong New York Theatre Director
蔡明亮 台北 電影導演
Tsai Ming-liang Taipei Film Director
中馬方子 紐約 舞蹈 / 表演藝術工作者
Yoshiko Chuma New York Performance Art Directo
影響
香港前衛藝術主流化的縮影
成立於1982年的“進念二十面體”,由從美國留學回港的榮念曾帶領林奕華等一批有意於戲劇探索的年輕人創建。80年代林奕華組織策劃的一系列藝術電影放映活動,吸引了一大批文藝青年,他們後來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界的中堅力量,如活躍於兩岸三地藝文圈的漫畫家歐陽應霽,去年奪走多個填詞大獎、與林夕不相伯仲的詞人黃偉文以及達明一派歌手黃耀明等。1987年,林奕華與達明一派合作的舞台劇《石頭記》成為進念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不僅觀眾人數創紀錄,也首開請流行歌手加盟前衛藝術的先河。此後,不少進念成員相繼參與了達明一派音樂創作,包括何秀萍、周耀輝、于逸堯、梁基爵等,他們之後亦成為楊千嬅、陳奕迅、盧巧音等新一代香港流行歌手的幕後功臣。
隨著九七回歸問題成為社會焦點,“進念”把觸角伸向香港文化政策領域。林奕華的觀點是“做前衛劇場必須把它放在當下的社會氛圍中”。今日的“進念”似乎越來越注重與社會大眾的交流,2002年開辦了平民學府牛棚書院,用院長梁文道的話說是“提倡民間講學,知識下鄉”,讓學院派和文化界精英面向普羅大眾開設哲學、藝術、社會學等課程,鼓勵一種與主流教育體制迥異的非功利性學習。
2001年,這些藝術團體有了一個固定的集中據點。香港政府修葺了位於土瓜灣的一座古老的屠牛場,一批原來自發聚集於油街的藝術團體和工作者陸續遷入,成為牛棚藝術村,與北京798工廠頗為相似。但與798藝術家群遠離大眾視野的個人創作不同的是,牛棚不斷通過各種文化講座和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
2002年推出的牛棚藝術節,組織了文化論壇、戲曲木偶戲演出、拉闊音樂會、電影晚會、跳蚤市場以及在村內不同角落發生的即興演出,多少有點狂歡節的氣氛。而2003年開始舉辦的牛棚書展,力爭以民間之聲對撼官方的大型書展,強調營造閱讀氛圍和文化導向。這種將文化藝術帶回民間、融入生活從而增加其親和力的舉動成為香港文化精英的一個重要面向。
與擁有龐大學院機制的內地文化界相比,香港文化精英似乎沒有太引人注目的學術思想成就,倒也憑藉與社會大眾的互動取得了另一種活力。他們的活躍加上政府每年24億元的資金推動,形成了香港文化活動興旺的局面——香港文化中心不分旺季淡季,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已經舉辦了三十二屆的香港藝術節,去年的平均入座率高達87%。
“文化精英”與流行文化的曖昧融合
在香港從事藝術實驗的文化人,很多都不是純粹的前衛藝術家。他們往往身兼多重身份。“進念”的編劇魏紹恩也是電影《越快樂越墮落》、《藍宇》的編劇,自《阿飛正傳》起一直參與王家衛電影的製作。林奕華也曾經是電視台的編劇,如今偶爾為流行歌曲填詞、給黃耀明演唱會做編導;胡恩威則同時給演唱會擔任舞台設計。于逸堯一邊為劇團進行音樂創作和音響設計,一邊為流行歌手填詞作曲、監製唱片,楊千嬅、剛剛獲得勁歌金曲叱咤樂壇至尊唱片大獎的專輯《電光幻影》就有他的幕後操持。雖然他們的創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品質,但文化工業的制約令這種發揮空間相當小。
進念的影響力從實驗劇場散播到錄像、電影、裝置、漫畫、視藝、設計,蔓延至流行文化、出版、教育及政治社會。影響兩岸三地的文化創意人,例如﹕林奕華、黃耀明、何秀萍、甘國亮、靳埭強、張叔平、劉小康、又一山人、Vivienne Tam、Tomas Chan、Barney Cheng、利志達。還有林懷民、楊德昌、蔡明亮、賴聲川、劉若英、許茹芸,潘迪華、梁詠琪、梁文道、茹國烈、黃偉文、伍宇烈、于逸堯、陳淑莊、傳統戲曲國家級演員石小梅、孔愛萍、柯軍、金麗生等,各自與進念有著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