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達(古建築畫家、人文作家、旅行家)

連達(古建築畫家、人文作家、旅行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連達,1978年出生於黑龍江,定居大連。古建築畫家、人文作家、旅行家,曾經徒步考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及遼寧大部的明長城,收集散失的長城碑刻資料,用拍攝、繪畫和拓片等方式記錄長城現狀。近年常利用業餘時間尋訪山西各地古建築,自學繪畫進行記錄,足跡遍布山西眾多市縣和鄉村,留下了近千幅寫生作品。

著有《山西古建寫生》《觸摸,寺廟: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號》,部分作品曾在書籍《在路上:山西》、大型畫冊《長城》、期刊《中華遺產》《中國國家地理》、報紙《太原晚報》《山西日報》《山西晚報》《三晉都市報》《長治日報》《太行日報》《太行晚報》《大同晚報》等處發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達
  • 別名:小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黑龍江
  • 出生日期:1978年
  • 代表作品:《山西古建寫生》《斗拱飛檐畫古建》《尋訪山西古廟 》 
  • 定居地:大連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作品賞析,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78年,出生於黑龍江。
1999年,連達開始自費徒步考察明長城和尋訪山西各地古建築和古村落、古民居。
2012年12月,學苑出版社出版連達的《山西古建寫生》。
2016年11月,三晉出版社出版連達的《觸摸,寺廟——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號 》。
2017年5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連達的《尋訪山西古廟:晉東南 晉南篇 》。
2017年7月13日,連達作為講座嘉賓受邀出席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江蘇書展優秀出版聯合體館舉辦的講座《古國餘韻:殘存的精神家園》。
2017年8月底,連達受邀參加山西文博會,他帶的100本書不到一個小時便銷售一空。
2018年6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連達的《斗拱飛檐畫古建:圖解古建形制與寫生》。
2019年1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連達的《得乎檐角樑柱間》。
2019年6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連達的《長城》。

主要作品

《山西古建寫生》
作者: 連達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2-1
《觸摸,寺廟 》
副標題: 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號
作者: 連達
出版社: 三晉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1
《尋訪山西古廟 》
副標題: 晉東南 晉南篇
作者: 連達
出版年: 2017-5
《斗拱飛檐畫古建》
副標題: 圖解古建形制與寫生
出版年: 2018-6
《得乎檐角樑柱間》
副標題: 尋訪晉南鄉野古建
作者: 連達
出品方: 領讀文化
出版年: 2019-1
《長城》
作者: 連達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1

作品賞析

連達的畫介於專業製圖和寫生創作之間,既“神似”,又“形似”。他對古代建築知識了解很深,追求的不僅是藝術,還有學術。帶有藝術性的速寫中,沒忘記準確描繪那些斗栱、鴟吻、直欞窗、普柏枋、闌額、懸山、雀替……筆筆不誤。還根據自己的知識對古建進行“輕鬆愉快的考證”,既不煩瑣枯燥,又不失嚴謹。
連達的畫速寫當然要有取捨個性化選擇來自他與寫生對象在精神上的交流。有些畫,隨便幾筆荒草枝葉,保留了現狀的完整。有些畫,將雜亂的痕跡濾掉,恢復原貌的清爽。這是他當時心情的交代,情感的宣洩,他不是用手在畫,而是用心在畫。

人物評價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深入鄉村去追尋這些古建,絕不是輕鬆的旅行。家住東北的連達像一個流落異鄉的遊子,拋家舍業,背著幾十斤的大包,常年跋涉在荒郊野外。他的痴迷近乎瘋狂,這無法只用個人興趣來解釋。連達的畫介於專業製圖和寫生創作之間,既“神似”,又“形似”。連達對古代建築知識了解得很深,他追求的不僅是藝術,還有學術。連達的個性化選擇來自他與寫生對象在精神上的交流。有些畫,隨便幾筆荒草枝葉,保留了現狀的完整。有些畫,將雜亂的痕跡濾掉,恢復原貌的清爽。這是他當時心情的交代,情感的宣洩,他不是用手在畫,而是用心在畫。”
林頤(書評人)
“連達號稱“破廟專業戶”,連達為125處山西古建手繪了157幅圖畫。這些圖畫不是建築構件的細緻記錄,不是梁、林那樣的專業研究,幾乎都是外部景觀寫生,但妙在自有一番藝術旨趣,或凜然端莊,或野樹掩映,每座建築都栩栩如生,意韻躍然紙上,而一路上的文字筆記有敘有議,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胡克非(中國文化報記者)
“20年來,古建築愛好者、中國文物學會會員連達幾乎走遍了山西,風餐露宿從不停歇,為近千座山西古建留下畫像,一畫便是近20年。多年來,連達每年都要抽出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徒步至山西的山鄉村落,四處尋訪各類古建築,專心致志地繪畫。從不夠專業的信筆塗鴉到逐漸明確方向,連達努力搜尋、學習相關知識,強迫自己咬牙堅持,努力地把古建築複雜精妙的結構關係清晰準確地刻畫出來。他已經不再糾結古建築結構如何複雜,畫筆成了他身體和意志的外在延伸,古建築寫生從單純的繪畫逐漸轉變為屬於他的獨特記錄方式,記錄結構、記錄滄桑、記錄時代、記錄歷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深入鄉村,仔細尋訪已經被大眾淡忘的瀕危古建築,以特有的形式和風格為它們畫像,讓許多幾近坍塌的古建築以另一種形式在歷史上留住身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