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中文版仍然保持原英文版的篇章構架,但具體內容有些補充調整。本書共分15章:靠前章綜述了紙頁的乾燥過程,簡要介紹了乾燥操作過程的目標和基本功能。第2章詳細闡述乾燥過程的物理現象,為理解乾燥工藝過程奠定基礎。第3章至第六章介紹了具體的乾燥方法。其中,在第3章中,詳細介紹了乾燥理論在烘缸乾燥過程和烘缸乾燥理念中的具體套用;第4章介紹了衝擊乾燥,包括相關數學模型,衝擊乾燥對於薄頁紙乾燥來說是相對較新的乾燥技術,衝擊乾燥的套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替代和部分彌補多烘缸乾燥的功能;第5章主要涉及薄頁紙的乾燥;第6章討論了高定量紙和紙板的乾燥;這方面乾燥技術結合目前紙機乾燥部的革新技術能夠滿足紙頁新的物理特性的需要,如在網際網路時代,對包裝箱板紙的功能特性要求可能與目前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第7章討論紙頁乾燥與其對紙頁質量影響之間的相互關係。第8章和第9章分別討論了紙張乾燥過程的自動化以及乾燥過程的能耗與其管理。靠前0章和靠前1章介紹了乾燥部輔助系統的功能,即蒸汽和冷凝水系統以及通風和熱交換系統的功能,包括相關數學模型;同時從節能角度還專門重點介紹了熱回收利用方面的技術與裝備。靠前2章和靠前3章分別討論了紙機乾燥部紙幅傳遞運行特性以及相關的乾網(毯)。紙幅關鍵運轉特性尤其在高速運行中相當複雜,和紙頁質量又密切相關;此外,乾燥毯網對紙機乾燥過程中作用越來越重要,也用專門章節也做了探討。靠前4章討論紙機的傳動,包括機械傳動和電氣傳動。雖然在內容上與全書的總體結構不是太緊密,但與占紙機總長度優選比例的乾燥部的運行,包括紙頁乾燥收縮過程傳遞質量密切相關。靠前5章歸納總結了紙頁乾燥技術的趨勢,對未來紙頁乾燥技術提出了展望。
圖書目錄
章紙頁乾燥及其原理
1.1引言
1.2現代化紙機乾燥部的基本要求
1.2.1乾燥部的任務和要求
1.2.2生產車速
1.2.3生產線效率
1.2.4空間效率
1.2.5紙頁質量
1.3乾燥方式
1.4乾燥能耗
1.5紙機乾燥技術進展
1.5.1雙排烘缸到*排烘缸的轉變
1.5.2**乾燥方式
1.6現代紙機乾燥部的設計及發展趨勢
1.7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紙頁乾燥基礎
2.1引言
2.2濕空氣特性
2.2.1空氣的濕度
2.2.2濕空氣的比焓和比熱
2.2.3濕焓圖
2.2.4基本定義
2.3乾燥過程—乾燥特性曲線
2.4紙頁水分的蒸發
2.4.1水蒸氣分壓
2.5等溫吸附線
2.5.1遲滯現象
2.5.2吸附熱
2.6熱傳遞的邊界條件
2.7蒸發對對流傳熱的影響
2.8乾燥過程紙頁結構的變化
2.9游離水的毛細管流動
2.10結合水的運動
2.11水蒸氣的流動
2.12紙頁的導熱係數
2.13總結
參考文獻
第3章多烘缸乾燥裝置及乾燥理念
3.1引言
3.1.1烘缸乾燥裝置配置形式
3.2最常見紙種的基本設計理念
3.2.1不同種紙和紙板的設計理念
3.2.2不同紙種烘缸乾燥的基本要求
3.2.3多烘缸乾燥理念的能耗
3.2.4乾燥部翹曲控制
3.3乾燥部組件
3.3.1烘缸和真空輥.
3.3.2導毯輥
3.3.3乾燥部的運行性能
3.3.4烘缸乾燥部的引紙
3.4烘缸乾燥的熱傳遞
3.4.1總體傳熱係數
3.4.2烘缸表面溫度的周期性波動
3.4.3烘缸內部的冷凝水狀態
3.4.4擾流棒
3.4.5凝析係數
3.4.6接觸係數
3.5多烘缸乾燥部的乾燥速率
3.5.1烘缸蒸汽壓力
3.5.2影響乾燥速率的其他因素
3.5.3乾燥部仿真
3.6未來展望與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空氣衝擊乾燥
4.1概述
4.1.1直接衝擊
4.1.2間接衝擊
4.2衝擊乾燥熱傳遞
4.2.1衝擊乾燥流的流體力學
4.2.2衝擊流——過程描述
4.2.3衝擊乾燥熱傳遞的傳統經驗公式
4.3工藝參數對衝擊熱傳遞的影響
4.3.1蒸發對傳熱的影響
4.3.2表面運動對傳熱的影響
4.3.3噴射角對傳熱的影響
4.3.4通流對傳熱的影響
4.3.5錯流對傳熱的影響
4.3.6大溫差對傳熱的影響
4.4對流傳熱係數的實驗測定
4.4.1熱輻射對總熱傳量的影響
4.4.2衝擊傳熱的經驗公式
4.4.3衝擊傳熱過程的模型構造
4.5衝擊乾燥裝置的設計考慮因素
4.5.1傳熱係數
4.5.2幾何構型最佳化
4.5.3乾燥參數
4.5.4最佳空氣系統
4.5.5熱回收系統
4.5.6控制系統
4.5.7熱膨脹
4.5.8能量考慮
4.6衝擊乾燥的套用
4.6.1帶有大真空輥的衝擊乾燥裝置
4.6.2緊隨壓榨部帶有大真空輥的衝擊乾燥裝置
4.6.3帶有小真空輥的衝擊乾燥裝置
4.6.4帶有溝紋輥的衝擊乾燥裝置
4.6.5乾燥部初始端帶有溝紋支承輥的設計理念
4.7引紙牽引力張力控制
4.8複印紙松厚度保留的可能性
4.9配有衝擊乾燥的粘缸預防
4.10結語
參考文獻
第5章生活用紙的乾燥
5.1前言
5.2揚克烘缸乾燥
5.2.1生活用紙乾燥過程
5.2.2揚克烘缸設計
5.2.3衛生活用紙揚克式乾燥器的蒸汽冷凝水系統
5.2.4安全原則
5.2.5揚克烘缸的熱噴塗
5.3揚克氣罩的乾燥、通風和熱回收
5.3.1揚克氣罩乾燥過程
5.3.2揚克氣罩
5.3.3揚克氣罩的通風設備
5.3.4揚克烘缸乾燥部的熱回收
5.3.5控制系統
5.3.6高溫氣罩
5.4衛生紙的穿透式熱風乾燥
5.4.1穿透式熱風乾燥過程
5.4.2穿透式熱風乾燥和其它乾燥方法的對比
5.4.3不同的紙機配置
5.4.4穿透式熱風乾燥過程的數學模型
5.5混合技術在生產高質量生活用紙中的優勢
5.5.1ATMOS生活用紙生產概念
5.5.2NTT生活用紙生產概念的優勢
5.6總結
參考文獻
第6章紙板和包裝紙的乾燥
6.1簡介
6.2容器用紙板
6.2.1布局
6.2.2設計標準及乾燥速率
6.2.3紙板質量的影響因素
6.2.4紙袋紙
6.2.5其他乾燥方法
6.3紙板
6.3.1布局
6.3.2設計準則及乾燥速率
6.3.3紙板質量的影響因素
6.3.4金屬帶壓光機
6.4特種紙和紙板
6.4.1包裝紙的單面光乾燥
6.5紙和紙板整飾、加工過程中的傳熱傳質注意事項
6.5.1概述
6.5.2瓦楞紙板的生產
6.6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乾燥與成紙品質
7.1.前言
7.2.單根纖維的乾燥
7.2.1纖維收縮和含水率的變化
7.2.2纖維間的結合
7.2.3纖維的機械性能
7.3.乾燥過程中纖維形態的影響
7.3.1原料的塑性和粘彈性
7.3.2纖維的軟化
7.3.3纖維素纖維的角質化
7.3.4纖維在圓柱輥表面的粘著
7.4.紙幅的乾燥
7.4.1紙頁乾燥的不同階段
7.4.2乾燥和紙幅的流變特性
7.4.3潛變和張力鬆弛
7.5.乾燥時的紙張收縮
7.5.1乾燥應力和形變的定義
7.5.2乾燥時紙張的變形
7.5.3紙張平面上的收縮
7.6.紙幅機械性能的改善
7.6.1乾燥時縱向拉力的影響
7.6.2乾燥期間橫向收縮的影響
7.6.3乾燥期間紙幅中氫鍵的形成
7.7.紙幅從壓榨輥上的剝離
7.7.1濕紙幅的張力鬆弛
7.8.乾燥溫度對紙張性能的影響
7.9.厚度方向上紙幅的乾燥
7.10.平面度偏差
7.10.1提高效率帶來的挑戰
7.10.2捲曲
7.10.3起皺
7.11.由乾燥引發的紙幅性能曲線
7.11.1紙幅的收縮曲線
7.11.2紙幅的張力曲線
7.12.紙張塗布和表面施膠的乾燥
7.12.1預塗和表面施膠的乾燥
7.12.2顏料塗布乾燥的乾燥策略及質量
7.13.印刷和最終使用時的水分變化
7.13.1熱固性波紋
7.13.2堆積波紋
7.14.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8章紙頁乾燥過程自動化
8.1.引言
8.1.1控制理論:機遇與限制
8.1.2造紙過程中的水分脫除
8.1.3烘缸乾燥和蒸汽系統
8.1.4運用自動化程式消除干擾
8.1.5紙質檢測和掃描中存在的問題
8.1.6縱向和橫向控制
8.1.7等級變化
8.2.烘缸乾燥和蒸汽系統
8.2.1烘缸乾燥
8.2.2蒸汽和冷凝水系統
8.2.3控制紙幅水分含量的能力
8.3.紙質檢測
8.3.1掃描檢測
8.3.2控制測量原理方面的挑戰
8.4.蒸汽箱
8.8.4.1產品及其套用
8.5保濕系統
8.5.1產品及其套用
8.6機器橫向(CD)上的控制
8.6.1生產與套用
8.6.2乾燥控制原理
8.6.3備漿與濕端控制
8.6.4MPC紙濕度的基本控制
8.7衝擊乾燥
8.8氣罩和熱回收管理
8.9橫向控制
8.9.1產品、技術及套用
8.9.2橫向水分控制
8.9.3橫向水分控制的MPC技術
8.10品種改變
8.11密閉氣罩外壓差與零位控制量化模型
8.11.1車間和氣罩內溫濕度狀況
8.11.2密閉氣罩內外空氣密度的確定
8.11.3氣罩內外壓差曲線斜率的確立
8.11.4理想密閉罩內外壓差變化曲線
8.11.5真實密閉氣罩內外壓差曲線量化模型
8.11.6罩內溫度和進排風量變化對零位的影響
8.11.7量化模型的套用
8.12乾燥部紙幅水分控制系統最佳化方案
8.12.1利用乾空氣進風量控制紙幅水分系統的改進
8.12.2氣罩零位及排風露點的控制
8.12.3前饋控制
8.12.4控制系統設定值的確定
8.12.5排風露點設計值與極限值的分析
8.13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9章能源管理
9.1漿紙聯合企業的能源生產和使用
9.1.1前言
9.1.2綜合廠的能源使用
9.1.3漿紙聯合企業的能源生產
9.1.4能源效率
9.2紙機上的能源管理
9.2.1綜合工廠的組成部分:乾燥部
9.2.2造紙能耗的標桿
9.2.3紙機生產線上能耗分配
9.2.4乾燥部能耗及其影響因素
9.2.5造紙能效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0章蒸汽和冷凝水系統
10.1引言
10.2蒸汽品質要求
10.2.1蒸汽壓力
10.2.2蒸汽溫度
10.3系統設備
10.3.1冷凝水箱
10.3.2冷凝罐
10.3.3冷凝泵
10.3.4真空泵
10.4蒸汽乾燥系統的設計準則
10.4.1概述
10.4.2烘缸結構設計原理
10.4.3不同紙品等級的設計準則
10.5烘缸冷凝及冷凝水的排除
10.5.1蒸汽和冷凝水接頭
10.5.2凝結水排出裝置
10.5.3控制蒸汽壓力及壓差
10.6.蒸汽及冷凝水系統
10.6.1分段串聯供汽系統
10.6.2熱泵系統
10.6.3分段串聯熱泵系統
10.6.4揚克缸的熱泵系統
10.6.5真空度控制及通風
10.7蒸汽加熱空氣
10.7.1概述
10.7.2套用案例
10.8蒸汽加熱生產用水
10.8.1概述
10.8.2套用案例
10.9冷凝水的回收與利用
10.10發展趨勢
1章乾燥部換氣與和熱回收
11.1前言
11.2.乾燥部通風系統
11.2.1設計標準
11.2.2乾燥部氣罩
11.2.3乾燥部換氣
11.2.4乾燥部通風系統和紙幅運行系統的整合
11.2.4.1紙幅運行系統的設計標準
11.3.乾燥部熱回收
11.3.1乾燥部能源平衡
11.3.2乾燥部能源使用與管理
11.3.3熱回收系統的一般設計基礎
11.3.4能源價格
11.3.5連續性
11.3.6熱需求
11.3.7熱交換器的基本類型
11.3.8不同類型的熱回收系統
11.4與乾燥部通風相關的環境因素
11.4.1消音
11.4.2羽流矯正
11.5過程中的通風控制
11.5.1系統的基本控制
11.5.2能源管理系統
11.6乾燥部溫濕參數特徵與熱能節約原理
11.6.1乾燥部熱交換系統基本組成
11.6.2乾燥部動態運行參數
11.6.3紙機乾燥部能耗
11.7紙機乾燥部餘熱回收技術與設備
11.7.1乾燥部餘熱回收系統的構成及分級
11.7.2熱回收機組的布置
11.7.3熱回收機組送風能力的確定
11.7.4瑞典某廠紙機乾燥部三級餘熱回收裝置實例
11.7.5捕熱器的種類及結構
11.7.6捕熱器的材質選擇
11.7.7捕熱器的電耗
11.7.8捕熱洗滌器
11.7.9捕熱器各級傳熱量計算
11.7.10紙機乾燥部餘熱回收技術的新進展
11.7.11最佳熱回收參數的確定
11.7.12熱管熱回收器在紙機乾燥部熱回收上的套用
11.7.13高速衛生紙機揚克氣罩的節能
11.8紙機通風系統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新機理
2章紙頁運行傳遞
12.1引言
12.2紙幅運行傳遞動力學
12.2.1紙幅上的作用力
12.2.2螺紋線模型
12.3紙幅材料特性
12.3.1紙幅流變學
12.3.2紙幅流變學模型
12.4運行紙幅的空氣動力學
12.4.1平板邊界層
12.4.2袋區壓力變化
12.4.3紙幅振顫與空氣動力附加質量
12.5乾燥部氣流和流動系統
12.5.1紙機車速的發展
12.5.2氣流誘發的運行問題
12.5.3雙毯乾燥部
12.5.4單毯乾燥部
12.5.5運行系統的套用原則
12.6流體流動分析和計算流體動力學
12.7紙幅張力
12.7.1移動紙幅的應變性質
12.7.2非支撐紙幅
12.7.3支撐紙幅的張力性質
12.8二維平面張力及其張力場
12.8.1平面固彈性和粘彈性紙幅
12.8.2移動紙幅的影響
12.8.3內應變與收縮
12.8.4張力剖面
12.9紙幅運行傳遞的未來發展趨勢
3章乾燥網毯
13.1前言
13.2毯網在紙頁乾燥中作用
13.2.1網毯——乾燥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
13.2.2紙幅的支撐和運行
13.3乾燥網毯結構
13.3.1原材料
13.3.2傳統的和現代的網毯結構
13.3.3縫接
13.3.4乾燥網毯尺寸
13.4乾燥網毯型號的選擇
13.4.1衝擊乾燥單元的網毯
13.5操作使用
13.5.1安裝
13.5.2引導
13.5.3清潔
13.6網毯的後續跟蹤
13.6.1網毯檢查
13.6.2檢修
13.6.3最佳化工具
13.7乾燥網毯的發展
4章驅動
14.1前言
14.2傳動部套的尺寸與選擇
14.2.1基本原理
14.2.2機械驅動機構尺寸
14.2.3電力驅動尺寸
14.3機械傳動
14.3.1主軸傳動
14.3.2分步傳動
14.4電力驅動
14.4.1發展史
14.4.2變速傳動
14.4.3分步傳動系統
14.4.4傳動系統的能效
14.4.5控制
14.4.6控制性能
14.4.7操作界面
14.4.8維保工具
14.5驅動的未來
參考文獻
5章未來展望
15.1乾燥理念
15.2能源管理
15.3通風、熱回收和運行系統
15.4紙和紙板等級
15.5乾燥部其他系統
15.6紙張乾燥中複雜互動作用的建模與仿真
15.7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一、物理量符號命名表
二、單位換算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