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學院變革的願景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學院變革的願景

《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學院變革的願景》(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the World a Vision for Business Schools Serving People and Planet)由一群為“50+20”願景共同努力、無私奉獻的學者著成。 關於“50+20”願景 “50+20”是由全球負責任領導力倡議組織(GRLI)、世界商學院促進可持續經營理事會(WBSCSB)以及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原則(PRME)聯合發起的一項協作倡議。倡議者認為,對商業和管理教育在當今社會,特別是未來社會中發揮的作用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時機已經成熟。 管理教育者需要回響服務社會的號召,成為社會的看護人,而不是為遵循20世紀邏輯的組織培訓管理人員。“50+20”項目的參與者認識到,需要提出革命性的、大膽的、嶄新的建議來繪製管理教育的全新藍圖。 未來的管理學院應該可以理解,要改變企業、經濟和社會,需要從其自身的內部轉型做起。接受這一願景的學校將以身作則,以坦率和包容的態度實現飛躍。 更具體地說,50+20構想管理教育應當履行三項更為深刻、遠大的基本任務:·Educating——教育和培養有全球責任感的領導者·Enabling——促成商業組織為共同利益服務·Engaging——參與企業和經濟轉型

基本介紹

  • 書名: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商學院變革的願景
  • 作者:凱特琳·穆夫 (Muff K.)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241806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管理學院院長聯袂推薦!企業在變革,管理教育也需要變革!

目前我們面臨很多全球層面的問題,比如不可持續增長的經濟模式、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經濟危機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讓人類更安全幸福地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公民、家庭、企業、NGO,等等,而本書告訴我們,商學院教育者對此的責任就在於讓公眾能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努力需要管理學教育者深刻了解未來的向好經濟需要怎樣的領導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企業應該在改變規則上怎樣作出積極貢獻,以及我們如何參與其中。

作者簡介

凱特琳·穆夫,在瑞士洛桑商學院取得了博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從2008年起擔任洛桑商學院院長。在她的領導下,學院的願景得以在關注企業家精神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從而拓展形成了支持教育和套用研究的三大支柱。

托馬斯·迪利克,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大學代表。

馬克·德雷韋爾,全球負責任領導力倡議組織執行長。

約翰·諾思,全球負責任領導力倡議組織項目主管。

保羅·什里瓦斯塔瓦,蒙特婁肯高迪亞大學教授。

喬納斯·黑特爾,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原則秘書處主任。

譯者簡介:
周祖城,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組織管理系系主任,管理與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國MBA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課程責任教授,國際企業、經濟、倫理學會(ISBEE)執委會委員。多年來致力於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文化和組織行為等方面的研究。

徐淑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傑出客座教授,南京大學榮譽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管理學系創系主任,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創會主席,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管理學家。徐教授執著於所熱愛的科學事業,近年來致力於向年輕學者傳授研究方法和治學精神,為中國管理研究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挑戰
1構想一個宜居的世界
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社會挑戰
環境挑戰
經濟挑戰
關於可持續世界的願景
2構想有益於社會的企業
脫節的企業——弗里德曼謬誤
重建企業與社會的聯繫
企業家精神、領導力和政治才能
關於可持續企業的願景
3構想為世界而奮鬥的領導者
領導力缺失
明確領導力要求
培養負責任的領導者面臨的挑戰
成為全球負責任的領導者
4構想管理教育者是社會的看護人
管理教育的世界
商學院創造了哪些價值
誰應該從管理教育中受益
管理教育如何幫助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第二部分願景
5為了世界的管理教育的願景
制定管理教育的願景
管理教育的新願景
協作體——願景的精髓
明確共同體的期望
6教育和培養有全球責任感的領導者
對管理者和領導者實施的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明確共同體期望
轉型式學習
問題中心式學習
反思式實踐和實地工作
7促使商業組織為共同利益服務
在支持企業管理中所面臨的挑戰
明確共同體的期望
針對為社會服務所進行的研究
支持企業實行管護
陪伴領導者完成轉型
8參與到商業和經濟轉型之中
展現政治家才能的挑戰
向公共參與發展
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的開放交流
教師成為公共知識分子
機構成為榜樣
第三部分落實
9願景的落實
根本的轉型
落實目標的重中之重
共同體參與過程
共同體參與:針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折中辦法
10培養新一代教師
識別未來的要求
基於障礙評估現狀
具體行動和潛在機遇
11建立新型商學院
識別未來的要求
基於障礙評估現狀
進一步的闡述與觀點
聽從召喚
附錄一“50+20”全球管理教育調查
人口統計資料
結論總結
了解商學院目前和未來的工作重點及評估標準
了解未來的教育重點
了解未來的研究重點
附錄二作者、參與者、審稿人、編輯及其他為本書作出貢獻的人
提供贊助的共同作者
致謝
參考文獻
結論
後記

序言

導言

納米縮微膠片錄像文字稿,布拉柴維爾,2112年6月5日
歡迎來到2112年
你想知道一個世紀前發生了什麼嗎?2012年,全球負責任的領導力剛剛開始出現。那是一段令人驚嘆的歷史。經過200年的集中發展,社會已經具備了所有必要的經濟和技術能力,可以在地球上養活70億人。然而,那時的人們並不以生活幸福為中心,還有超過10億人在忍飢挨餓。
不但如此,他們還持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可以設計一種系統並維持它運行,通過它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實現永恆發展。事後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荒唐的想法,但在2012年時,大部分人真的相信這種系統的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除了不丹)都將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自己的目標。那時,人們將“幸福建立在有形產品之上”當作一條真理,因此有這樣的目標完全合乎邏輯。
他們還有一種同樣令人費解的想法,即企業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股東獲得儘可能多的財富。人們那時還不理解使自己快樂、使生活有價值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無形的,比如愛、成為團體的一部分、人際關係的質量、有意義的工作、服務以及生活在未受破壞的自然環境中,等等。
令人關注的是,就在這樣一個紛亂喧擾的時期,出現了一群持不同意見的人,他們倡導培養有全球責任感的領導者。實際上,全球負責任的領導力是圍繞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建立起來的,比如“你想生活在怎樣的世界中?”“利用已經掌握的非凡技術和經濟能力,我們應當建立怎樣的世界?”這些人已經意識到,追求永恆發展從生態的角度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從人類進步和福祉的角度來說甚至是不明智的。
商業世界也圍繞全球負責任的領導力展開了一場新的運動。這場運動的基本思想是,我們需要企業家——能夠提出新的倡議、推動建設2112年這樣的社會的人;我們還需要政治家,即代表社會、帶頭利用所在組織的資源為共同利益服務的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領導者。新形勢下的領導力一方面要構建意義,理解領導者所處的真實環境,另一方面還要表達意義,為組織中的每一個人指明努力的方向。21世紀初出現了一種新型領導力,通過這種更具包容性和綜合性的領導方式,人們開始形成一個更加有機的整體。“占領運動”和“憤怒運動”都是這種有機組織新方式的早期體現。
21世紀初的危機以不可持續的經濟體制為中心,在建設人人宜居之世界的問題上,人類遭遇了集體性失敗。那時的人們預計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與此同時,人類的發展重心開始轉移,並最終催生了全球負責任的領導力。根據這份全球責任議程,人們開始探索關於目的的根本性問題,尤其是企業存在的目的。2012年,企業普遍追求的都是短期利潤。儘管存在這種集體的愚蠢行為,但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的執行長會天真地在自己的墓志銘上寫下自己是如何實現公司收益連續10年成倍增長的。在任何領導者的遺贈中,利潤並不是最重要的。然而,當時的體制就是靠利潤來決定組織的命運與成敗的。
在這場關於目的的危機中,出現了一個新事物:目的驅動型組織。它將人類的社會和環境需求與組織所做的工作聯繫起來——不再局限於量的增長。如果你讀歷史書籍,就會發現一個叫做“企業社會責任。”的詞。當時的一位著名學者開玩笑地說,企業社會責任說白了就是換湯不換藥的伎倆。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在於思維方向的錯誤:只知道“我們在生產產品時應當盡力減少能源的使用和浪費”,卻從來不問到底需不需要這些產品。
在這一過渡的過程中,全球社會、領導者和組織都在探索目的的含義以及存在的理由,並且不斷地問自己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想建立一個怎樣的世界?越來越多的企業甚至包括商學院開始認為: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人類能夠幸福生活的可持續的世界,與自身利益、所有人的利益都息息相關。這種觀念給他們帶去了有別於以往的行為模式,一種屬於企業家、領導者和政治家的行為模式,一種可以按照自身價值觀生活的行為模式。這些是我們22世紀的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就是說,負責任的領導力之路總是從一段內心旅程開始的。如果你不能審視自身,也就無法有效地思考所在組織的潛能。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又如何領導他人?
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從事管理教育的人尤其是商學院中的,都在著力培養勤勉的行政管理者、有才幹的企業管理者,以及政治領域中主要追求利己主義目標的說客。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想培養這樣的領導者:有勇有謀,具備責任意識和內在智慧,能夠做正確的事、提正確的要求、對是非曲直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更多的時候,從事管理教育的人和他們培訓的商業組織、政策制定者以及普羅大眾一樣,也會陷入迷途。每個人都迷信20世紀的永恆發展模式,毫無節制地使用資源,並以短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一小群人曾試圖做點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構想的世界應該是人人能夠獲得管理教育,而不只是精英人士。他們希望為各種類型的組織培養領導者,而這些領導者將會為所有利益相關者謀福利,通過制訂解決方案改善地球脆弱的狀態。過去幾十年里,我們一直稱頌的領導者都是從這場運動中脫穎而出的,他們創造了被稱為“協作體”的學習圈。也許這很難想像,但在2012年時,學生、研究人員和設計工程師、環境科學家以及商業領導人一起攜手制訂新的解決方案,實在是件不同尋常的事。2012年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就是所謂的“講壇聖賢”——一位教授在陳舊的階梯教室里為幾百名學生授課。人們認為,教師只是起到傳遞知識的作用,就像一個站在講台上知道答案的人(通常都是男教師),不可思議地獲知了一些永恆的真理。就是在這樣一個盲目追隨的時期,教開始向學轉移。
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了一系列非常奇怪的產品與服務。比如,學生在選擇商學院時會參考媒體發布的學校排名,而在這些排名中並沒有考慮學生能學到什麼或者在畢業後能為社會作出什麼貢獻。相反,這些排名考查的是學生畢業後能賺多少錢,或者學校的研究員在某些面向小眾讀者的期刊上發表了多少文章——一般來說對社會價值不作任何要求。
在歐洲和美國政府破產前的幾十年里,他們的教育部門都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堅持使用這種奇怪模式的教育機構中,而不是從社會價值的角度選擇最佳的投資領域。他們往往會去資助那些存在時間最長的機構。學生不得不借錢支付學費,畢業後還要償還貸款。更糟的是,許多畢業生根本找不到工作。21世紀中葉,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已經達到了50%。美國的學生貸款迅速膨脹,超過了所有家庭的累積債務。2016年的總統大選之後,不斷增加的學生貸款引發了一場革命,從而使美元一直以來稱霸世界的貨幣地位遭遇瓦解。在這之後的10年裡,高等教育制度以及政府也相繼倒台。再也沒有人付得起學費,而新興國家中那些最需要教育的人依舊沒有多少機會受到教育。
這段經濟與社會的動盪時期孕育了一種新的體制。
這段動盪期一定非比尋常,它使整個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人們終於確定了若干相關的行動計畫,為所有需要學習的人提供了機會。經過協作體運動,全球各地出現了許多“游擊”商學院。這些學校建立時的基本理念是:一個體系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需要共同解決這個世界最棘手的問題,而學科專家必須根據特定問題的需要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作出有益的貢獻。任何問題都需要綜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才能解決,這是一條簡單的真理。研究學者和許多本學科外的人合作,共同開發新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超學科研究仍舊是一個新的領域。
2012年也是著名的1992年“里約地球峰會”召開20周年的日子。我們多么希望能夠親眼見證這次轉折的誕生!假設把你送回到2012年,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況。想一想你會作何反應,為了建立全球負責任的社會,為了給100年後的我們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一個所有人都能幸福地生活、社會不平等成為歷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你會做些什麼。
我們希望你能喜歡這堂簡短的歷史課。現在,我們邀請你對全球責任的概念及其發展歷程作進一步的探討。就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次的探索之旅吧!
我們的旅程——共同創造的過程
一小群有思想並且執著於自己理想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而世界從來都是這樣被改變的,所以,請不要對此表示懷疑。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50+20”是由全球負責任領導力倡議組織(GRLI)、世界商學院促進可持續經營理事會(WBSCSB)以及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原則(PRME)聯合發起的一項協作倡議。它反映了世界各地許多學生、父母、企業家和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大家普遍認為,對商業和管理教育在當今社會特別是未來社會中發揮的作用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正是我們提出此項倡議的出發點。
倡議產生與發展的方式反映了我們對全球性問題能夠獲得關注與解決的信心。“50+20”是上述三個組織合作的結晶,大家都在積極尋找改善管理教育的途徑。我們沒有開展競爭性項目,而是選擇了大家齊聚一堂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不久前,我們決定通力合作制定一項共同的願景。事後看來雖然容易,箇中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協作的跡象也不明顯。不過,這才是協作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反映:臨時搭檔且(經常)配合得不夠完美。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生活,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
同類倡議
“50+20”是從兩項同類倡議發展而來的。2010年8月,在蒙特婁舉行的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年會的一次補充活動中誕生了一項倡議,“50+20”作為該倡議的一部分由世界商學院促進可持續經營理事會(WBSCSB)首次提出。35位從事可持續性研究的傑出學者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商學院院長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如何才能打破商業和管理教育中的“孤島現象”。一些院長在小組討論中提出,商學院應當參與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公開辯論,思考管理教育能夠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作出何種貢獻。
與此同時,由企業和商學院的領導者組成的全球夥伴機構——全球負責任領導力倡議組織推出了SB21項目:21世紀商學院的藍圖。世界商學院促進可持續經營理事會和全球責任領導力倡議組織的一些初始會議點燃了人們無限的激情、動力與熱情——化學作用和同步效應發揮到了極致。位於紐約的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原則(由聯合國支持)以促進更多商學院和管理相關學術機構的參與為目標,旨在鼓勵這些機構提供更加負責任的管理教育、研究和思考領導力,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此項倡議的第三位合作夥伴。2011年1月,三個組織簽署了一份關於協作的聯合協定:將SB21和“50+20”項目合二為一,團隊成員在專業知識、技能、全球構成及能力等方面形成強有力的互補。
在這種合作關係下,迅速產生了若干共同的主題。從量變的(增長的)可持續性轉為“深度”可持續性的需要體現出,針對環境、社會和經濟三項要務採用的主流方法並不足以應對社會公正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全球挑戰。我們認為,在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公開辯論中需要聽到商學院的聲音。我們發現,只有通過超學科的方法才能在不同的領域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而只有具備了堅定的意願,才能對主流經濟和商業思維的根本假設提出質疑。此類問題包括負責任的領導力,商業組織從短期利潤最大化到成為社會公僕所需的質變,以及培養能夠接受這種挑戰的領導者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原則締約國的目標及其六大原則(詳細內容參見第9—10頁)可以作為共同的起點。
在這一背景下,“50+20”發展成為一項協作倡議,力求發掘新的方式與機會,實現管理教育的自我革新與再造。針對世界的現狀、新興的社會問題、主流的經濟邏輯、企業的目的、領導力的決定性作用以及管理教育面臨的挑戰,我們提出了一系列關鍵性問題。我們採用內外對話的方式,旨在明確管理教育新願景的範圍以及如何勾勒這一願景。在這項討論中,我們必須澄清與該願景的利益相關者、原創者和適用性有關的問題。
由於該願景的利益相關者有社會(包含子孫後代)和自然環境,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套廣泛的磋商流程。為了確保“由外而內”的全包式方法能夠促進“由內而外”的願景建立過程,在由“50+20”參與者組成的核心團隊的領導下,我們對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開展了調查並與之進行了會談。
通過對管理教育現狀的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一般而言,人們對管理教育的社會職能及其對社會“增值”的定義的認識都非常狹隘。我們發現,如果用世界真正需要的東西做標尺,很多有關道德與可持續性的教學內容只是一些表面文章。
我們承認,實現重塑管理教育的願景,使其發揮完全不同、更加有力的作用,將會遭到商業和管理教育領域某些現有利益相關者的阻撓。因此,我們務必要認識到:商學院的院長與教授們需要具備極大的道德勇氣才能推動變革。重新塑造(言下之意就是要先質疑)自己所代表的體系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負責任的管理教育六大原則
作為從事培養目前和未來管理者的高等教育機構,我們聲明,我們願意從與我們的能力和使命更為相關的原則抓起,促進本機構內部對以下六項原則的落實。我們將向我們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報告進展,並就與這些原則相關的有效實踐和其他學術機構開展交流。
原則一——目的:我們將培養學生,使其有能力在未來為企業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價值,並為打造全面的、可持續的全球經濟貢獻力量。
原則二——價值觀:我們將把聯合國全球契約等國際倡議所反映的全球社會責任價值觀納入我們的學術活動和課程設定。
原則三——方法:我們將創建相應的教育框架、資料、流程和環境,為培養負責任的領導力,提供有效的學習體驗。
原則四——研究:我們將參與概念性研究和實證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企業在創造可持續的社會價值、環境價值和經濟價值方面扮演的角色、展示的活力和產生的影響。
原則五——合作夥伴:我們將與企業管理者溝通互動,更好地了解他們在承擔社會和環境責任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並探索共同應對此等挑戰的有效途徑。
原則六——對話:我們將促進並支持教育機構、企業、政府、消費者、媒體、民間團體以及其他利益集團和利益相關者就全球社會責任及可持續性等重大問題展開對話和辯論。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在機構的管理實踐,應當在我們傳遞給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中作為模範體現出來。

名人推薦

本書作者為我們畫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一個世紀以後,經濟成長與人類、生態重新建立了聯繫,社會更加多元、自然更加多樣。商業將因有益社會而被稱頌,富有遠見的領導和持續的協作隨處可見,地區性和全球性問題大大減少。教育和研究組織將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知識共享與創新隨處可見……如果您同作者一樣,對全球化給個人、組織、國家帶來的挑戰擁有深刻認識,對啟動變革感到形勢緊迫,並且認同所有人都應對社會轉型負起責任,那么您一定會在本書的字裡行間找到共鳴與啟發。
——蔡洪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第五屆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作為一名院長,我始終認為,管理學院的使命是為各行各業培養領袖人才。這些學生和校友應秉持科學和理性的精神,承諾並實踐對所服務組織及其利益相關者和整個社會的責任,追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應摒棄在商言商的思維,清醒認識到其產品與服務、言行與策略、文化和價值觀都會溢出組織邊界,影響社會關係和文明進程。我們的實踐恰與本書思想一致,即要反思我們對世界的承諾,重塑管理教育體系,培養和塑造承擔未來領導責任的精英人才。

——陸雄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第五屆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關注社會責任的戰略價值,把符合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作為戰略的一部分,強調企業的公民行為,重視慈善行為,關注利益相關者,強調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商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有責任提倡和傳播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和理念。而把社會責任納入管理教育,關鍵在教師、在學校,所以討論商學院的社會責任具有更根本的意義。本書的出版意義就在於此,它為我國商學院的創新和變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值得大家用心學習。

——仝允桓,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第四屆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霧霾、水污染等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時刻提醒我們一切都需從長遠角度進行思考和行動,人類需要更廣闊的思維與更無間的協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本書告訴我們,商學院等教育組織應當發揮更重要或者說是領頭羊的作用,建立符合轉型需要的教師隊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社會擔當的領導者,建設新型商學院,呼籲人們為實現藍圖而行動起來。

——楊斌,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第五屆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面臨前所未有的衝突與挑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管理教育如何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本書系統地提出了管理教育應當履行的三項任務:教育和培養有全球責任感的領導者、促成商業組織為公共利益服務、參與企業和經濟轉型,並對管理教育的轉型與變革給出具體的構想和建議。這些構想和建議幫助我們深入思考管理教育的未來。

——伊志宏,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第五屆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