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姓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著名將領阿速·阿兒思蘭,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速姓
  • 拼音:sù xìng
  • 起源:蒙古族
  • 來源出處:蒙古族著名將領阿速·阿兒思蘭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速不台,速 哥,

基本介紹

速[速、遫,讀音作sù(ㄙㄨˋ)]
速姓
速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據史籍《元史》記載,阿兒思蘭,蒙古哈剌魯部阿速氏氏族首領。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以兵圍阿兒思蘭之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阿速·阿兒思蘭偕其子阿散真迎謁軍門。元憲宗賜手詔,命阿速·阿兒思蘭專領阿速氏族人,且留其軍之半,余悉還之,俾鎮其境內。以阿速駝淋匪協·阿散真隨在左右。回民拳驗程途中,遇闍兒哥叛軍,阿速·阿散真力戰而亡,元憲宗遣使裹屍還葬之。當時阿速·阿兒思蘭對元憲宗之使臣說:“臣長子死,不能為國效力,今以次子捏古來獻之陛下,店碑願用之。”遂又遣次子阿速·捏古來至,元憲宗命其跟從兀良哈台征討哈剌章,有功,兀良哈台賞以白金名馬。後來阿速·捏古隨從元憲宗征伐南宋,被宋軍射死。
速姓
速姓
在阿速·阿兒思蘭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始祖稱謂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蘇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著名將領別速惕·抄兒,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元史》記載:“抄兒,別速氏。世居汴梁陽武縣,從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收附諸國有功。又從征金,歿於陣雅備跨。”別速氏,亦稱譽茅拔別速惕氏,即蒙古別速台部,為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子察剌海領忽收嫂為妻,生一子,取名別速台。別速台後來組織了別速惕氏族,《宋史》稱其為別速台部,其族人以別速惕為姓氏。別速台的兒子叫別速惕·抄海,繼續跟元太祖征河南、山東,亦戰死於戰場。別速惕·抄海之子別速惕寒船笑腿·別帖,將其父軍,從攻鄂州,以功賞銀帛衣甲等,繼從皇太子忽哥赤西征大理國,亦戰死於戰場。別速惕·別帖之子別速惕·阿必察,在大蒙古國薛禪汗(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授武略將軍、蒙古千戶,賜金符。後隨從元世祖圍攻湖北襄樊,復渡江,奪取陽羅堡岸口,以功賞白金,進宣武將軍、蒙古軍總管,管領左右手兩萬戶軍。
在別速惕·阿必察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氏族稱謂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速氏,後有改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阿魯剌·玉速帖木兒,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玉速帖木兒,亦稱玉昔帖木兒,阿魯剌氏,是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執政時期的重臣,原成吉思汗的“四傑”之一、右手萬戶那顏博爾朮的嫡孫。阿魯剌·玉速帖木兒在二十歲時襲父職為萬戶那顏,駐軍在按台山(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阿爾泰山)。不久,奉元世祖之召,來到大都,以元勛世臣身分任怯薛官,深受元世祖的信任,被稱為“月兒魯那顏”(蒙語“能官”)。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阿魯剌·玉速帖木兒出任御史大夫,任職二十年,為維護和擴大御史台的監察權力作了許多努力。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顏發起叛亂,元世祖親征,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率領先遣部隊戰勝了乃顏。次年,又在黑龍江流域同叛王哈丹作戰。由於當時漠北地區局勢極不穩定,反朝廷的海都等藩王的軍隊出沒無常,元至元二十九年,阿魯剌·玉速帖木兒被派去駐守杭海嶺(今杭愛山)地區,加官知樞密院事,總領當地蒙古族、色目人和漢族人軍隊。在這期間,阿魯剌·玉速帖木兒與撫軍漠北的皇孫孛兒只斤·鐵穆耳結成了十分密切的關係。元世祖逝世後,阿魯剌·玉速帖木兒聯合勛臣伯顏,不顧宗室中的異議,拋開元世祖諸子和真金太子的長子、次子,迅速擁立了孛兒只斤·鐵穆耳為元成宗。他和伯顏利用軍權鎮懾諸王大臣,又讓御史台官員製造“皇天定命”的輿論,是這次帝位繼承的最大策劃者。元成宗即位後,封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為大元朝太師,仍駐鎮漠北。不久入朝議邊事,病逝在大都(今北京)。
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的後裔子孫中,後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後有改蘇氏者。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笑煮放。回族中的速氏,源於古阿拉伯族,如今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四年(大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十六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率部西征,蒙古軍占領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率部族騎兵千人歸順,從此終生仕事元廷。相傳,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著名的穆斯林先知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的第三十一世孫,“賽典赤”(Sayyid)的阿拉伯文原意為“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Ajjal Shams al-Din)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Omar)的意思則是“長壽”。因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跟隨南征北戰。到了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大蒙古國蒙哥汗(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執政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於南宋度宗趙禥鹹淳十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們都自覺地為他樹碑。在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逝世後,元世祖親自宣布“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有五子二十三孫,長子納速拉丁(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元朝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元朝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五子馬速忽(元朝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後裔子孫甚眾,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在方誌《陝西通志》中記載:“元初,貴族納速拉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其中拉氏在回族中被視為拉氏正宗,其同宗同源的還有剌氏、喇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這五個子嗣的後裔分衍有賽氏、納氏、哈氏、速氏、忽氏、馬氏、撒氏、沙氏、丁氏、閃氏、穆氏、楊氏、郝氏,即所謂回族“十三姓”。回族中的其它姓氏,有許多都是從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來的。
速氏主要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其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亦有稱蘇氏者。現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宜良縣。

第五個淵源

在雲南當地,據老一輩的人說,“速”姓本不姓“速”,而是蒙古族的“束”姓的人被發配到雲南,而行程中並沒有坐騎可乘,所以加了一個走字底,“束”姓成了“速”姓。

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兀良哈·速不台,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兀良哈·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蒙古兀良哈部人(烏梁海氏,今蒙古兀良合)。著名蒙古將領。兀良哈·速不台的先輩世代漁獵於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成吉思汗的高祖父屯必乃薛禪),因相結納,至元太祖成吉思汗時,已五世。兀良哈·捍里必生兀良哈·孛忽都,眾人皆稱其為“折里麻”,漢義“有謀略之人”。兀良哈·孛忽都的三世孫叫兀良哈·合赤溫,生兀良哈·哈班。兀良哈·哈班有兩個兒子:長子為兀良哈·忽魯渾,次子就是兀良哈·速不台,俱驍勇善騎射。
在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春季,成吉思汗在合蘭真沙陀之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烏珠穆沁旗)被克烈亦惕部首領王罕·脫里之子桑昆率大軍突然包圍,寡不敵眾下遭到慘敗,成吉思汗在敗退班朱尼河時(今克魯倫河),兀良哈·哈班當時驅趕群羊慰勞成吉思汗,不料遇到一群強盜,被執。兀良哈·忽魯渾與兀良哈·速不台兄弟倆繼至,以槍疾剌之,其首領人馬皆倒,餘黨逸去,遂免父難,羊群得達於行在所。兀良哈·忽魯渾後以百戶跟從成吉思汗與乃蠻部大戰於長城之南,兀良哈·忽魯渾遠距離以弓箭射敵,百發百中,乃蠻部眾奔闊赤檀山而潰。兀良哈·速不台是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剽悍戰將之一,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南宋嘉定五年(成吉思汗七年,公元1212年),蒙古軍攻金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他率兵先登。後在進擊篾里乞殘部時,俘獲兩將,攻滅該部。
南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兀良哈·速不台跟從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與哲別率軍追擊花刺子模國王摩柯末,先後轉戰於寬定吉思海(今裏海)沿岸等地。進而擊敗斡羅思、欽察聯軍和不里阿耳軍,南宋嘉定十七年(成吉思汗十九年,公元1224年)率軍東還。
南宋紹定四年(金正大八年,木亦堅汗三年,公元1231年),兀良哈·速不台隨孛兒只斤·拖雷率軍繞道宋境迂迴攻擊金國,並獻疲敵之計,以少擊眾,殲滅金軍主力於三峰山地區(今河南禹縣)。隨後,率軍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又參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為滅亡金國立下巨大戰功。
南宋端平二年(木亦堅汗七年,公元1235年),兀良哈·速不台以先鋒之職隨孛兒只斤·拔都西征,擊滅欽察部,並攻陷俄羅斯許多城池。
南宋淳祐元年(木亦堅汗十三年,公元1241年),速兀良哈·速不台率軍攻入馬札兒(今匈牙利),一直進抵馬茶城(今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直到南宋淳祐三年(乃馬真皇后稱制二年,公元1243年)還師蒙古。南宋淳祐八年(庫裕克汗三年,公元1248年)病逝,終年七十三歲。
在兀良哈·速不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速不台氏,後以其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速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伯蘇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別速惕氏部落的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eis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謝氏、伯氏、蘇氏、速氏等。
⑵.蒙古族博爾濟克氏,源出金國時期婆速火部的博勒和氏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k Hala,所冠漢姓中有速氏。
⑶.蒙古族圖爾格氏,漢義“急速”,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rg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以其姓氏漢義為漢化姓氏者,所冠漢即為速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額蘇哩氏,亦稱鄂蘇哩氏、阿蘇氏、阿蘇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阿速氏及其分支安煦烈氏,以姓為氏,滿語為Esuri Hala,漢義“網”,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額蘇里、黑龍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額蘇哩氏多冠漢姓為蘇氏、速氏等。
⑵.滿族富色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速烈”,以姓為氏,滿語為Fusere Hala,漢義“花椒”,世居屯昂阿(今內蒙古海拉爾河北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蒲氏、富氏、速氏、花氏等。
⑶.滿族赫書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和速嘉部落,以姓為氏,滿語為Hes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吉林吉林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赫氏、書氏、速氏、禾氏、底氏等,其中速氏、禾氏、底氏三支的鼻祖,皆為金國末期著名的總帥禾速嘉·兀底,傳說,金哀宗完顏·寧甲速執政初期(公元1224年),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知府石盞·女魯歡晉升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後被金軍統馬軍元帥蒲察·官奴所殺,禾速嘉·兀底便代替石盞·女魯歡為金國總帥。後金國都城(今河南開封)周圍發生了兵變,蒲察·官奴派遣兩個士兵召集禾速嘉·兀底前來商議,並說明自己是善意的,不會加害之。禾速嘉·兀底聽了很高興,便給那兩個傳信的使者各十顆金星,一同去見蒲察·官奴。誰知這兩個小卒恐受金之事泄露,於路上乾脆將禾速嘉·兀底殺害了。不久的(公元1234年),大蒙古國也客那顏汗孛兒只斤·拖雷聯宋攻金,金哀宗戰敗自縊,金國滅亡。禾速嘉·兀底的後裔子孫在遷逃過程中,多取氏族名稱以及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速氏、禾氏、底氏,以避蒙宋聯軍所害。至明朝以後,女真禾速嘉氏改為滿族赫書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赫氏、書氏。

得姓始祖

阿速·阿兒思蘭、別速惕·阿必察、兀良哈·速不台、怯烈·速哥、克烈亦惕·速哥、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納速拉丁·贍思丁、禾速嘉·兀底。

遷徙分布

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二十八位,以蒙古族、回族、滿族居多。
今雲南省的宜良縣,吉林省的長春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北京市,內蒙古的赤峰市、包頭市、呼倫貝兒市,海南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速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速不台

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蒙古族;兀良哈部人(今蒙古兀良合)。著名蒙古將領。其先世獵於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結納,至元太祖成吉思汗時,已五世。捍里必者生孛忽都,眾目為折里麻。折里麻者,漢言有謀略人也。三世孫合赤溫,生哈班。哈班有二子:長子忽魯渾,次子速不台,俱驍勇善騎射。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班朱尼河時,哈班嘗驅群羊以進,遇盜,被執。忽魯渾與速不台繼至,以槍剌之,人馬皆倒,餘黨逸去,遂免父難,羊得達於行在所。忽魯渾以百戶從帝與乃蠻部主戰於長城之南,忽魯渾射卻之,其眾奔闊赤檀山而潰。速不台是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蒙古軍攻金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他率兵先登。後在進擊篾里乞殘部時,俘獲兩將,攻滅該部。
公元1219年,跟從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與哲別率軍追擊花刺子模國王摩柯末,先後轉戰於寬定吉思海(今裏海)沿岸等地。進而擊敗斡羅思、欽察聯軍和不里阿耳軍,公元1224年率師東還。
金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速不台隨孛兒只斤·拖雷率軍繞道宋境迂迴攻金,並獻疲敵之計,以少擊眾,殲滅金軍主力於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地區。隨後,率軍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又參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為滅金立下戰功。
公元1235年,速不台以先鋒隨拔都西征,滅欽察,攻陷俄羅斯許多城池。
公元1241年,速不台率軍攻入馬札兒(今匈牙利),進抵馬茶城(今布達佩斯),公元1243年還師蒙古,終年七十三歲。

速 哥

速 哥:(生卒年待考),蒙古克烈部人。著名蒙古將領。世傳為李唐外族(母系外戚)。其父懷都參加過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戰爭。速哥則事窩闊台汗。
公元1230年出使金朝,抵汴京見金主,勸他納貢。金主令其下拜,速哥大斥:“我大國使,為爾屈乎!”而絕之。出使期間,速哥“默識其地理扼險、城郭人民之強弱”,為窩闊台汗伐金提供可靠情報,並親自參加伐金戰爭,在攻克汴京的戰爭中立功。滅金後,速哥任山西達魯花赤。六十二歲逝世。後被元朝政府追封為推忠翊運同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宣寧王,諡號忠襄。
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的後裔子孫中,後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後有改蘇氏者。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速氏,源於古阿拉伯族,如今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四年(大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十六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率部西征,蒙古軍占領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率部族騎兵千人歸順,從此終生仕事元廷。相傳,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著名的穆斯林先知阿布·阿爾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的第三十一世孫,“賽典赤”(Sayyid)的阿拉伯文原意為“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Ajjal Shams al-Din)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Omar)的意思則是“長壽”。因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跟隨南征北戰。到了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大蒙古國蒙哥汗(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執政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於南宋度宗趙禥鹹淳十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出任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們都自覺地為他樹碑。在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逝世後,元世祖親自宣布“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有五子二十三孫,長子納速拉丁(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元朝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元朝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五子馬速忽(元朝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後裔子孫甚眾,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在方誌《陝西通志》中記載:“元初,貴族納速拉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其中拉氏在回族中被視為拉氏正宗,其同宗同源的還有剌氏、喇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這五個子嗣的後裔分衍有賽氏、納氏、哈氏、速氏、忽氏、馬氏、撒氏、沙氏、丁氏、閃氏、穆氏、楊氏、郝氏,即所謂回族“十三姓”。回族中的其它姓氏,有許多都是從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來的。
速氏主要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其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亦有稱蘇氏者。現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宜良縣。

第五個淵源

在雲南當地,據老一輩的人說,“速”姓本不姓“速”,而是蒙古族的“束”姓的人被發配到雲南,而行程中並沒有坐騎可乘,所以加了一個走字底,“束”姓成了“速”姓。

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兀良哈·速不台,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兀良哈·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蒙古兀良哈部人(烏梁海氏,今蒙古兀良合)。著名蒙古將領。兀良哈·速不台的先輩世代漁獵於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成吉思汗的高祖父屯必乃薛禪),因相結納,至元太祖成吉思汗時,已五世。兀良哈·捍里必生兀良哈·孛忽都,眾人皆稱其為“折里麻”,漢義“有謀略之人”。兀良哈·孛忽都的三世孫叫兀良哈·合赤溫,生兀良哈·哈班。兀良哈·哈班有兩個兒子:長子為兀良哈·忽魯渾,次子就是兀良哈·速不台,俱驍勇善騎射。
在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春季,成吉思汗在合蘭真沙陀之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烏珠穆沁旗)被克烈亦惕部首領王罕·脫里之子桑昆率大軍突然包圍,寡不敵眾下遭到慘敗,成吉思汗在敗退班朱尼河時(今克魯倫河),兀良哈·哈班當時驅趕群羊慰勞成吉思汗,不料遇到一群強盜,被執。兀良哈·忽魯渾與兀良哈·速不台兄弟倆繼至,以槍疾剌之,其首領人馬皆倒,餘黨逸去,遂免父難,羊群得達於行在所。兀良哈·忽魯渾後以百戶跟從成吉思汗與乃蠻部大戰於長城之南,兀良哈·忽魯渾遠距離以弓箭射敵,百發百中,乃蠻部眾奔闊赤檀山而潰。兀良哈·速不台是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剽悍戰將之一,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南宋嘉定五年(成吉思汗七年,公元1212年),蒙古軍攻金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他率兵先登。後在進擊篾里乞殘部時,俘獲兩將,攻滅該部。
南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兀良哈·速不台跟從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與哲別率軍追擊花刺子模國王摩柯末,先後轉戰於寬定吉思海(今裏海)沿岸等地。進而擊敗斡羅思、欽察聯軍和不里阿耳軍,南宋嘉定十七年(成吉思汗十九年,公元1224年)率軍東還。
南宋紹定四年(金正大八年,木亦堅汗三年,公元1231年),兀良哈·速不台隨孛兒只斤·拖雷率軍繞道宋境迂迴攻擊金國,並獻疲敵之計,以少擊眾,殲滅金軍主力於三峰山地區(今河南禹縣)。隨後,率軍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又參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為滅亡金國立下巨大戰功。
南宋端平二年(木亦堅汗七年,公元1235年),兀良哈·速不台以先鋒之職隨孛兒只斤·拔都西征,擊滅欽察部,並攻陷俄羅斯許多城池。
南宋淳祐元年(木亦堅汗十三年,公元1241年),速兀良哈·速不台率軍攻入馬札兒(今匈牙利),一直進抵馬茶城(今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直到南宋淳祐三年(乃馬真皇后稱制二年,公元1243年)還師蒙古。南宋淳祐八年(庫裕克汗三年,公元1248年)病逝,終年七十三歲。
在兀良哈·速不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速不台氏,後以其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速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伯蘇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別速惕氏部落的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eis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謝氏、伯氏、蘇氏、速氏等。
⑵.蒙古族博爾濟克氏,源出金國時期婆速火部的博勒和氏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k Hala,所冠漢姓中有速氏。
⑶.蒙古族圖爾格氏,漢義“急速”,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rg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以其姓氏漢義為漢化姓氏者,所冠漢即為速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額蘇哩氏,亦稱鄂蘇哩氏、阿蘇氏、阿蘇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阿速氏及其分支安煦烈氏,以姓為氏,滿語為Esuri Hala,漢義“網”,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額蘇里、黑龍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額蘇哩氏多冠漢姓為蘇氏、速氏等。
⑵.滿族富色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速烈”,以姓為氏,滿語為Fusere Hala,漢義“花椒”,世居屯昂阿(今內蒙古海拉爾河北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蒲氏、富氏、速氏、花氏等。
⑶.滿族赫書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和速嘉部落,以姓為氏,滿語為Hes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吉林吉林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赫氏、書氏、速氏、禾氏、底氏等,其中速氏、禾氏、底氏三支的鼻祖,皆為金國末期著名的總帥禾速嘉·兀底,傳說,金哀宗完顏·寧甲速執政初期(公元1224年),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知府石盞·女魯歡晉升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後被金軍統馬軍元帥蒲察·官奴所殺,禾速嘉·兀底便代替石盞·女魯歡為金國總帥。後金國都城(今河南開封)周圍發生了兵變,蒲察·官奴派遣兩個士兵召集禾速嘉·兀底前來商議,並說明自己是善意的,不會加害之。禾速嘉·兀底聽了很高興,便給那兩個傳信的使者各十顆金星,一同去見蒲察·官奴。誰知這兩個小卒恐受金之事泄露,於路上乾脆將禾速嘉·兀底殺害了。不久的(公元1234年),大蒙古國也客那顏汗孛兒只斤·拖雷聯宋攻金,金哀宗戰敗自縊,金國滅亡。禾速嘉·兀底的後裔子孫在遷逃過程中,多取氏族名稱以及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速氏、禾氏、底氏,以避蒙宋聯軍所害。至明朝以後,女真禾速嘉氏改為滿族赫書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赫氏、書氏。

得姓始祖

阿速·阿兒思蘭、別速惕·阿必察、兀良哈·速不台、怯烈·速哥、克烈亦惕·速哥、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納速拉丁·贍思丁、禾速嘉·兀底。

遷徙分布

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二十八位,以蒙古族、回族、滿族居多。
今雲南省的宜良縣,吉林省的長春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北京市,內蒙古的赤峰市、包頭市、呼倫貝兒市,海南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速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速不台

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蒙古族;兀良哈部人(今蒙古兀良合)。著名蒙古將領。其先世獵於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結納,至元太祖成吉思汗時,已五世。捍里必者生孛忽都,眾目為折里麻。折里麻者,漢言有謀略人也。三世孫合赤溫,生哈班。哈班有二子:長子忽魯渾,次子速不台,俱驍勇善騎射。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班朱尼河時,哈班嘗驅群羊以進,遇盜,被執。忽魯渾與速不台繼至,以槍剌之,人馬皆倒,餘黨逸去,遂免父難,羊得達於行在所。忽魯渾以百戶從帝與乃蠻部主戰於長城之南,忽魯渾射卻之,其眾奔闊赤檀山而潰。速不台是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蒙古軍攻金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他率兵先登。後在進擊篾里乞殘部時,俘獲兩將,攻滅該部。
公元1219年,跟從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與哲別率軍追擊花刺子模國王摩柯末,先後轉戰於寬定吉思海(今裏海)沿岸等地。進而擊敗斡羅思、欽察聯軍和不里阿耳軍,公元1224年率師東還。
金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速不台隨孛兒只斤·拖雷率軍繞道宋境迂迴攻金,並獻疲敵之計,以少擊眾,殲滅金軍主力於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地區。隨後,率軍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又參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為滅金立下戰功。
公元1235年,速不台以先鋒隨拔都西征,滅欽察,攻陷俄羅斯許多城池。
公元1241年,速不台率軍攻入馬札兒(今匈牙利),進抵馬茶城(今布達佩斯),公元1243年還師蒙古,終年七十三歲。

速 哥

速 哥:(生卒年待考),蒙古克烈部人。著名蒙古將領。世傳為李唐外族(母系外戚)。其父懷都參加過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戰爭。速哥則事窩闊台汗。
公元1230年出使金朝,抵汴京見金主,勸他納貢。金主令其下拜,速哥大斥:“我大國使,為爾屈乎!”而絕之。出使期間,速哥“默識其地理扼險、城郭人民之強弱”,為窩闊台汗伐金提供可靠情報,並親自參加伐金戰爭,在攻克汴京的戰爭中立功。滅金後,速哥任山西達魯花赤。六十二歲逝世。後被元朝政府追封為推忠翊運同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宣寧王,諡號忠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