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絕真鯊

逝絕真鯊

逝絕真鯊(Carcharhinus obsolerus ,White, Kyne, & Harris, 2019),是真鯊目真鯊科下的一個物種,於2019年1月2日從被誤認為是婆羅真鯊(Carcharhinus borneensis)的三條鯊魚標本中隱種拆分,由於數十年未有記錄,一些人認為這種鯊魚可能已經滅絕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Carcharhinus obsolerus
  • 別名:Lost Shark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真鯊科
  • :真鯊屬
  • :逝絕真鯊(Carcharhinus obsolerus)
  • 分布區域:標本採集於婆羅洲,泰國與越南
  • 中文學名:逝絕真鯊
詞源,物種學史,

詞源

逝絕真鯊的種加詞obsolerus源於拉丁語中的滅絕一詞,因為該物種已有數十年未有記錄。但由於直接翻譯為“滅絕真鯊”顯得太彆扭,所以就改譯為逝絕真鯊

物種學史

現時對逝絕真鯊的認知僅限於三具採集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間的標本。其中模式標本採集於泰國曼谷,但該標本的採集者與採集日期均不明。其餘兩個標本分別採集於1894年的馬來西亞砂拉越和1934年的越南胡志明市,而在1934年之後再無與逝絕真鯊相關的記錄。
逝絕真鯊曾因為數處細微的形態測量學差異而作為一個尚待解決且存在爭議的未描述物種,Carcharhinus sp.A,被列出並研究。其曾被嘗試性地分類為小尾真鯊(英語:Carcharhinus porosus)(Carcharhinus porosus),但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逝絕真鯊的牙齒和吻部特徵與小尾真鯊存在差異,故將其作為一個新物種從小尾真鯊中分離開來。而逝絕真鯊的第二背鰭與臀鰭的相對位置及較低的椎骨數目使得它們很容易與其同類區分開來。
自1934年以來已有近80餘年未有關於逝絕真鯊的野外採集或鑑別記錄,而在過去二十年內對魚類市場開展的廣泛調查亦未能發現該物種的近期標本。記錄的缺乏限制了對逝絕真鯊生活史範圍及棲息地需求的精準評估。小尾真鯊亞組物種的體型相對較小,但已有的生物學數據表明其繁殖能力是有限的。而泰國、越南及婆羅洲這三個已知的標本採集地正遭受到大量不受限制的沿海漁業的影響。有限的繁殖能力加之淺海棲息地暴露在嚴重的捕撈活動中,加劇了含逝絕真鯊在內的小尾真鯊亞組物種的滅絕風險。然而,長期未有目擊記錄的婆羅真鯊(英語:Carcharhinus borneensis)(Carcharhinus borneensis)於2004年的重新發現使得逝絕真鯊尚有仍然生存的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