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量監測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

通量監測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

《通量監測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是2013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量監測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
  • 作者:趙進平、關道明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278582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海水處於無休止運動狀態,入海污染物可以長距離輸送和大範圍混合,因而海洋污染具有無法捆充漿道溯源的特點,難以治理。
  《通量監測 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作者提出了通量觀測、區域治理的新理念,在選定的近海區域兩端布設浮標陣列,監測流出流入的物訂茅疊質通量,從而確定區域內排污的種類和排放量。有關部門可以據此查找排污主體,予以治理,達到淨化海洋的目的。
  《通量監測 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論述了通量監測的必要性、監測內容、可用的監測手段、通量監測理論、監測結果分析方法等,為實施通量監測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論證、技術準備和工程前景規劃。
  《通量監測 區域治理:近海污染監測的新模式》涉及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眾多問題,通量監測為海洋環保提供了新思路,供我國環境保護部門決策參考,供海洋科學和環境保護的學者和辨斷淚研究生閱讀。

圖書目錄

第1章 我國海洋污染監測現狀
1.1 海洋環境污染
1.2 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現狀
1.3 海洋污染導致的社會問題
1.4 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監測標準
1.5我國現有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手段
1.6 總量控制與排污量監測
1.7 通量監測對現有監測的促進作用
第2章 通量監測方案與規劃
2.1 通量監測、區域治理的新理念
2.2 通量監測的基本原理
2.3 通量監測的主要功能
2.4 通量監測浮標系統
2.5 通量監測技術支持系統
2.6 通量監測的軟條件
2.7 河口區的通量監測
2.8 冰期的通量監測
第3章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質
3.1 近海污染源
3.2 工業污染物質
3.3 農業污染物質
3.4 生活污水
3.5 石油污染
3.6 其他污染物質
3.7 海洋污染防範的重點
3.8 指示性污染物質或參數
第4章 可用於浮標監測的儀器
4.1 浮標實驗室的技術基礎
4.2 船載現場分析技術
4.3 基本水質參數感測器
4.4 營養鹽監測技術
4.5 重金屬污染物監測技術
4.6 有機污染物監測技術
4.7 農業污染物監測技術
4.8 石油污染物監測技術
4.9 致病微生物/毒素監測技術
4.10 赤潮與浮游植物監測技術
4.11 滿足海水水質標準的線上監測技術
4.12 國外海洋生態浮標技術
4.13 國外海洋生態監測技術
第5章 通量監測的科學依據
5.1 通量監測的基本理論
5.2 湍流擴散作用的計算
5.3 影響通量監測的主要因素
5.4 監測海域的選取
5.5 監測斷面的選取
5.6 監測站位的選取
5.7 界面位置對物質通量的影響
5.8 近岸輸送的主要流系
5.9 積分時間的確定
5.10 檢出限,采騙充通量監測的關鍵
5.11 通量監測的自校正
第6章 通量凳疊朽監測的主要誤差及控制
6.1 海水離岸輸運引起的誤差
6.2 物質濃度變化率的誤差
6.3 海洋湍流擴散引起的誤差
6.4 污染物質的沉積
6.5 沉積污染物的再懸浮
6.6 沉積物質的推移
6.7 污染物質的匯
第7章 通量監測與常規監測的銜接
7.1 通量監測與海洋環境質量
7.2 通量監測與總量控制
7.3 通量監測與海洋自淨能力
7.4 通量監測與環境容量
7.5 通量監測與陸海相互作用
7.6 通量監測的局限性
第8章 海洋污染的區域治理
8.1 區域治理的前提條件
8.2 區域治理的內涵
8.3 區域治理的外延
8.4 採用通量監測、區域治理的必要性
8.5 促進海洋環境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
參考文獻
後記
鳴謝

作者簡介

 趙進平,男,1954年生,理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山東省泰山學者,曾任國家863計畫海洋監測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他在7年的專家組工朵獄朽戲作期間(1999-2005),深入思考了我國海洋監測面對的問題,與專家組同仁一道,認真推動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發展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在高技術發展目標的頂層設計、項目的立項與實施、項目發展期間的過程管理、集成系統的設計與推動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著有《發展海洋監測技術的思考與實踐》、《海洋監測儀器設備成果標準化》等書。專家組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科技部863計畫總體專家組和部領導的高度評價,並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一致好評。他現在雖然主要從事北極科學研究,但其對國家近海海洋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仍然促使他重新執筆撰寫本書,為推動海洋污染治理中的科技進步建言。
  關道明,男,1960年出生.1991年獲法國巴黎居里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國辯射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暨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所主任、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任國家863計畫海洋領域專家。長期從事海洋環境科學和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工作,特别致力於兩性金屬在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污染物的生物效應監測技術、海洋環境質量與生態健康評價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科技部、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歸國博士基金)、國家海洋局等重大項目30餘項。
5.8 近岸輸送的主要流系
5.9 積分時間的確定
5.10 檢出限,通量監測的關鍵
5.11 通量監測的自校正
第6章 通量監測的主要誤差及控制
6.1 海水離岸輸運引起的誤差
6.2 物質濃度變化率的誤差
6.3 海洋湍流擴散引起的誤差
6.4 污染物質的沉積
6.5 沉積污染物的再懸浮
6.6 沉積物質的推移
6.7 污染物質的匯
第7章 通量監測與常規監測的銜接
7.1 通量監測與海洋環境質量
7.2 通量監測與總量控制
7.3 通量監測與海洋自淨能力
7.4 通量監測與環境容量
7.5 通量監測與陸海相互作用
7.6 通量監測的局限性
第8章 海洋污染的區域治理
8.1 區域治理的前提條件
8.2 區域治理的內涵
8.3 區域治理的外延
8.4 採用通量監測、區域治理的必要性
8.5 促進海洋環境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
參考文獻
後記
鳴謝

作者簡介

 趙進平,男,1954年生,理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山東省泰山學者,曾任國家863計畫海洋監測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他在7年的專家組工作期間(1999-2005),深入思考了我國海洋監測面對的問題,與專家組同仁一道,認真推動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發展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在高技術發展目標的頂層設計、項目的立項與實施、項目發展期間的過程管理、集成系統的設計與推動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著有《發展海洋監測技術的思考與實踐》、《海洋監測儀器設備成果標準化》等書。專家組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科技部863計畫總體專家組和部領導的高度評價,並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一致好評。他現在雖然主要從事北極科學研究,但其對國家近海海洋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仍然促使他重新執筆撰寫本書,為推動海洋污染治理中的科技進步建言。
  關道明,男,1960年出生.1991年獲法國巴黎居里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暨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所主任、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任國家863計畫海洋領域專家。長期從事海洋環境科學和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工作,特别致力於兩性金屬在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污染物的生物效應監測技術、海洋環境質量與生態健康評價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科技部、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歸國博士基金)、國家海洋局等重大項目30餘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