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解題程式

通用解題程式,於1959年編制,美國心理學家A·紐厄爾、H·A·西蒙、J·C·肖,根據心理學實驗的某些共同規律,解決許多問題的電腦程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用解題程式
  • 編制時間:1959年
通用解題程式,美國心理學家A·紐厄爾、H·A·西蒙、J·C·肖,根據心理學實驗發現的人類思維的某些共同規律,於1959年編制的適於解決許多問題的電腦程式。實驗表明,人在解決各種不同問題時有三個共同點:一是先要想出大致的解題計畫,二要根據理論和推理規則組織解題,三要進行“方法——目標分析”。這三者中,“方法——目標分析”是思維中最活躍最常用的方法,因此GPS著重從四個方面來模擬:(1)轉換,即把總目標轉換成若干個較為簡單的子目標,把複雜問題轉化為若干個簡單的子問題;(2)消除差別,即把求解作為消除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之間的差別的過程;(3)運用運算元,即把解題的理論、推理方法與步驟等形式化為符號的運算與代換過程,以達到逐步消除差別的目的;(4)選擇匹配,即在進行轉換、消除差別、運用運算元時都要注重選擇,選擇得好,匹配得上,就能達到目的,否則就進行再選擇。利用GPS,電子計算機解決了所謂“教士與野人問題”(3個傳教士和3個野人來到河邊,有一條船可供1人或2人乘渡,怎樣利用這條船渡河,才能使得河岸兩側野人的數目總不超過傳教士的數目),還解決了其他複雜程度相近的10多種不同的問題。紐厄爾、西蒙把帶有GPS的計算機和某個原型(人)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相當吻合。因此他們認為;“通用解題程式是某一類思維和問題求解行為的信息加工理論的一次相當成功的逼近。‘思維’過程從此不應再被認為是完全神秘的了”。但是GPS並不能解決更為複雜的問題,這是因為程式本身占用了計算機相當大的存儲,而問題求解時生成的新數據又很快耗盡了剩餘的存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