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是2022年7月20日BCG(波士頓諮詢公司)與極飛科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 發布單位:波士頓諮詢公司、極飛科技
內容解讀
報告整合了大量數位化農場管理經驗,通過綠色低碳技術套用於大規模農業生產場景的實證研究,核算出不同科技實踐在農業減排固碳方面的效用。
報告聚焦農業面臨的獨特碳中和挑戰和發展機遇,梳理了農業活動產生溫室氣體的七大主要排放源、核算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大關鍵步驟、助力農業淨零轉型的四大舉措以及農業科技未來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
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農業減排迫在眉睫
農業既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農業減排刻不容緩。農業和林業活動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而產生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如果考慮到食品生產價值鏈中儲存、運輸、包裝、加工、銷售和消費等環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則該比例會進一步上升至21%-37%。
相比於其他行業,跟蹤、測量以及計算農業活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更具挑戰。與其他行業不同,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各項活動不僅可能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有可能導致溫室氣體的“消除”。此外,農業系統中的排放部分涉及到複雜的生物反應,同時還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天氣、地理位置、種植/養殖的品種、土地類型以及土壤管理方式等都會影響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
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日益緊迫,各國也開始加快淨零轉型的行動步伐,給予農業減排更多關注。其中,我國承諾力爭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由國務院印發的《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強調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包括推進農村用能低碳轉型,推廣電動環保農業機械,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套用。
農業處於新科技革命路口
過去五十年中,農業生產的規模、速度與效率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提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在1961年到2011年間,全球農業產出至少翻了三倍。迅速增長的糧食需求及氣候變化也向農業提出了新挑戰。農業需要擁抱更多創新,藉助更複雜和先進的技術來進一步提升生產力。農業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路口,這次科技革命將主要由大數據分析、萬物互聯以及自動化三種底層技術力量推動。在這三項技術支撐下,如農業無人機與機器人、衛星圖像工具、土壤感測器以及其他新興農業技術解決方案正逐步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提升產量、提高效率並幫助建立可持續和高韌性的農業。今天,在整個農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都能看到科技創新,從播種到收穫,全流程幫助農戶減少資源消耗。
報告作者之一,BCG組織與人才專項亞太區及中國區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阮芳表示:“受到快速增長的市場潛力的吸引,以傳統農業巨頭、農業科技企業與IT公司等為代表的行業玩家開始入局農業科技市場,開發自己的科技解決方案,未來市場競爭會日趨激烈。”
四大舉措助力農業淨零轉型
根據BCG在碳中和領域長期積累的洞察,結合來自極飛科技所搭建的融合數字農業基礎設施、智慧型農業設備和AI平台技術的規模化實踐經驗和數據,以及當地農戶訪談的第一手資料,本報告總結了科技助力農業淨零轉型的四大舉措:減少化石燃料消耗、減少農業化學品投入、推動秸稈科學還田、幫助最佳化農事決策。報告中詳細闡述了四大舉措,並分享了國內外企業利用這四大舉措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成功案例。
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農業科技未來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農業已走過漫長的發展之路,但未來還有更多的機遇尚待探索。藉助科技實現高效與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將是人類應對氣候挑戰的關鍵抓手之一。無人機、感測器和大數據分析等尖端科技的套用將極大改變未來農業的生產方式,助其變得更有效率,同時對環境更加友好。與此同時,要加速農業科技發展和套用的速度,仍需要解決農業科技套用條件、農民積極性與政策環境三大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