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廟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是通州第一景“三廟一塔”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北京孔廟早四年。自建成以來經曆元、明、清三代22次修復擴建,至光緒九年已形成除北京孔廟之外,北京現存最大的文廟。於1985年被公布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州文廟
- 外文名:The Confucius Temple in Tongzhou
-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大成街1號
- 開放時間:08:30—16:30
- 所屬城市:北京
- 創建時間:元大德二年(1298年)
- 著名景點:大成殿、欞星門、泮橋、古井、鄉賢碑、運河皇木、鐵獅
簡介,建築結構,欞星門,泮橋,鄉賢祠、名宦祠、東西朝房,戟門,大成殿——文廟的主體建築,杏壇,東西廡,聖榮殿,崇聖殿,古井,尊經閣,聖訓亭,碑記,運河皇木,通永道署鐵獅,文化活動,釋奠禮,開筆禮,漢服秀,展覽,地圖信息,
簡介
通州文廟自元代建立以來,至光緒結束科舉,從通州文廟“走出去”的儒士有2名狀元、141名文進士、517名文舉人以及1700多名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1933年薊密非戰區行轅公署設此。1935年,偽冀東政府設此。1948年12月,冀東十四軍分區設此。1949年8月,河北省通縣專署設此。1958年,北京花絲鑲嵌廠遷此,原殿宇多有改建。該廠破產後,轉由通州區文化委員會管理使用。2004年至今分期對文廟部分建築進行修繕和復建,恢復其歷史宏偉原貌。
建築結構
欞星門
按照文廟建築規制,第一座門是欞星門。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稱文曲星,後人把孔子比作文曲星而得名。也有說欞星門指的就是天門,祭祀建築(如天壇,社稷壇)壇廟和陵寢建築都設有欞星門。
泮橋
泮橋由三座小石橋構成,橋下有水,同時在水下墁有石板,故稱為“泮池”。泮橋也叫狀元橋,普通人來祭拜孔子只能走兩邊。1900年八國聯軍(英 法 德 意 俄 美 日 奧匈)侵占通州,泮池和泮橋均被毀,此橋是2004年重新修復的。但橋面改為玻璃板鋪設,可以看見橋下橋基礎被八國聯軍損毀的原狀。
鄉賢祠、名宦祠、東西朝房
鄉賢祠,是本地有品德學問而為地方所推崇的人,去逝後由大吏題請,祀於其鄉,入鄉賢祠。
名宦祠,是祭祀地方官宦的配殿,供奉歷朝歷代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政績突出的外籍官員。
東西朝房,作為普通官吏拜謁孔子前,歇腳整裝的地方。
戟門
正中間這座建築叫戟門,位於中軸線上,品級較高的 官員通過此門進入大成殿祭拜孔子。按文廟的建築規制來講也可以叫做大成門。
大成殿——文廟的主體建築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唐代時稱為文宣王殿,宋代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下詔更名為大成殿。
大成殿五間,進深三間,現裡面供奉的是孔子及弟子的木質牌位。
大成殿供奉牌位:正中間供奉孔子牌位,其兩側供奉四配、十二哲。
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十二哲: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子(子貢)、仲由(子路)、 冉耕(伯牛)、宰我(子我)、冉求(子有)、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朱熹(朱子)
杏壇
大成殿前面這個寬敞的平台就是“杏壇”。相傳孔子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為士林所稱頌。進而又將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徵,列入孔廟的建築體系之中。
東西廡
這兩間房是奉祀孔子傑出弟子及歷代賢明學者與儒家的神位。在唐朝時,被供奉僅20 余位,到民國時多達156人。原供奉的是儒家學者的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質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神龕中。
聖榮殿
聖榮殿實際上是供人們了解孔子生平事跡的場所。
崇聖殿
崇聖殿,寓意為“景仰德政,崇尚聖賢”。這裡是祭祀孔子父母,及其近代先祖和兒子孔鯉的地方。
古井
這口井也有很長的歷史,這口井的位置正好是儒、釋、道三座廟的中心點!這口井在2004年修建文廟時發現。
尊經閣
也叫藏經閣,是收藏查閱經典著作的唐閣,還珍藏皇上御賜的經典書籍,分上下唐閣兩部分。
聖訓亭
“聖訓”是遵從聖人的訓誡,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碑記
鄉賢碑記:鄉賢碑記,是雍正元年記錄本地有名望、有德業人士的姓名與職位。
重建通州學記:是康熙二十一年通州學宮重建的記錄,其碑文在歷史博物館有收藏.所謂的通州學宮,實際就是指通州文廟。
運河皇木
有三根巨型皇木,其一為格木木材,另兩根是珍貴的硬合歡木。木材全長10.85米,截面60厘米見方,體積龐大得令人稱奇,至少有千年樹齡。
這三根木材是皇家用來建築宮殿、製作家具的材料。由於皇家建築木材需由南方採伐,經運河輸送到京城,因此在運河畔,開設著許多“皇木廠”,通州就曾存在兩個“皇木廠村”。
據史料記載,明萬曆三十五年,大運河發大水,堤岸被衝決,皇木廠中的木材順流而下,沉入運河河底。2005年在管道修建、河底清淤等運河小型施工中,這三根皇木被打撈上來。由於泥漿包裹、水底無氧的環境,這些皇木仍保留著400多年前的模樣。
通永道署鐵獅
這尊鐵獅子是一頭雌獅,高1.4米,寬0.6米,蹲坐狀,鑄法細膩。
元代皇慶二年(1313)鑄造的一對雌雄鐵獅,放在戶部京畿都漕運使分司署門前,後來雄獅丟失,僅剩雌獅。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鑄雄獅,放在了通永道署門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道署被焚毀,唯有雌雄兩獅倖存。1964年,通州區第三中學設定於元代衙署舊址,鐵獅又復置於大門內甬道兩側。
“文革”時期“紅衛兵”破四舊揮錘砸獅,清代補鑄的雄獅被毀,在砸雌獅額部時,將一學生手腕震傷而罷手,雌獅得以保存。1984年因第三中學拆建,鐵獅遂輾轉於區文物管理所、區工會院內。現在鐵獅棲身於通州 文廟。
文化活動
釋奠禮
2018年6月18日,為紀念孔子誕辰二五六九周年,通州文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釋奠禮,重啟大成殿之門。通州文廟作為北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文廟之一,此次端午祭祀活動,既是對萬世先師之追懷,也是文廟香火之延續,更是對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
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祭孔大典一般在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個丁日,因為五行中丙丁屬火,象徵禮樂文明,而丙為明之初,丁為明之盛,故而在丁日祭奠先師。
開筆禮
開筆禮,俗稱"破蒙",從春秋孔子時代流傳至今,稱為“人生第一大禮”。舉行“開筆禮”儀式,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薰陶孩子,目的是樹立他們求學求知的志向,長養他們對師長的恭敬心及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心。
2018年8月31日身著紅色漢服的通州區民族國小一年級新生,開啟了人生第一課——開筆禮。本次開筆禮分為盥洗就位、正衣冠、唱國歌、拜先師、拜業師、呈束脩、誦拜辭、硃砂啟智、擊鼓鳴志、開筆破蒙、誦讀經典等環節。
漢服秀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初具形制;歷經周朝禮法,至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漢服”作為一個寬廣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形制。直至今日,漢服文化對了解華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仍具有深遠意義。
2018年11月18日,在北京通州文廟舉行首屆漢服秀活動,調動人民民眾的藝術積極性,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承接孔聖歷史遺產。
展覽
陶瓷展覽:邢窯探秘展、元青花探秘展、紅色記憶新中國陶瓷展
文化展覽:通州運河源遠流長展、書寫儒家經典語錄書法大賽作品展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通州三教廟大成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