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演化

逆行演化

逆行演化是針對系統發生過程中出現的退化,仍看成是進化的一環,一般稱此為逆行演化或逆行進化。但此詞也有人把它局限於退化的適應意義顯著的情況下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逆行演化
  • 外文名:regressive evolution
  • 本質:退化
  • 領域:生物學,進化學
簡介,基本含義,生態系統逆行演化的原因和驅動力,人類的逆行演化,人類逆行演化特徵,相關,

簡介

寄生蟲出現的個體構造簡單化或特殊化就是這方面例子。對洞穴動物出現的眼睛退化稱之為適應雖有不同的看法,但通常也稱之為逆行進化。杜鵑等喪失作巢或育兒的本能,把卵產在別的鳥巢里,具有托卵的這種特性,一般看作是本能的逆行演化。

基本含義

生物物種因發生變異而使原有遺傳性狀發生對其自身生存或(和)對人類實踐套用帶來不利影響的改變,例如工業發酵菌種(株)生產能力的下降,植物病原菌寄生能力的下降,以及有關菌種其他形態、生理、遺傳、生態等性狀的非典型化改變等。
生物體的一部分器官變小,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比如闌尾。例句:雖然它的四肢長而有力,這種動物的大腦卻退化了。泛指事物的衰敗倒退,由優變劣,由強變弱,由好變壞。

生態系統逆行演化的原因和驅動力

生態系統是一種動態系統,它象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樣,永遠處於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生態系統在這種隨時間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系統結構和功能變化是多方面的[8],也是定向的。即在無外力干擾下,演替順應自然,沿著單一方向,結構由簡單到複雜、最終建立處於自維持狀態的功能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這種正向演替所需的時間和所涉及的變化過程,取決於氣候,水文,地質及其它物理因素,但演替本身是自發性的生物學的,不是物理學的。物理因素只能決定改變的模式,而不是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但是強大的物理因素干擾和人類干擾則會抑制甚至終止演替的過程。一旦這種干擾強度超過其負荷,即超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並發生不可逆變化,生態系統將發生退化。因此,生態系統的退化既決定於其內在的因素即系統的自維持和抵抗力的強弱,也決定於外在的驅動力擾。
生態系統逆行演化是系統內組分及其相互作用過程發生的不良變化。凡是干擾系統內各組成成分及其生態學過程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系統退化。從對系統的作用途徑基本上可將干擾因素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對系統結構成分的豐盛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包括森林的濫砍亂伐,過度利用;挖取藥材、尋求工業原料;濫捕亂獵動物;過度載牧;築路、修建水壩等工程措施以及如墾荒等土地利用方式改變;農、林、牧業生物品種的單一化;外來物種引入侵;火災、冰雹、洪水、乾旱、地震、滑坡、冰川作用等。另一類是對系統結構成分和環境直接或間接影響,包括農藥的濫用(亂用);大氣污染;污水排放;礦石、煤、石油、天燃氣等的開發;化肥等的不良使用;不良耕作技術或造林技術等等。
從上面的干擾分類也可看出,除第À項為自然干擾因素外,其餘均為人類導致的干擾。因此生態系統逆行演化的根本驅動力,乃是人類直接或間接干擾。由此根據退化的干擾驅動力,退化生態系統很容易的可分為人為退化生態系統、自然干擾導致的退化生態系統和人為與自然干擾藕合導致的退化生態系統。人為退化生態系統是最常見的、分布面積也是最大的。因此,對人為退化生態系統的研究應是當前的重點。
如上所述,人為導致的干擾因素很多,這些因素或單一或多種同時干擾生態系統,或強或弱,或暫時或間斷或持續作用。而每一干擾均有其特定的性質和特徵,構成特定的干擾體(DisturbanceRegime)。干擾體是所有干擾類型、干擾頻率和干擾強度在某一段時間過程中的總和。
因此,對退化生態系統而言,驅動其退化的人為干擾體的作用有時是十分複雜的。而對干擾體及其作用的研究,有助於闡明生態系統的退化機制,合理地迴避日益頻繁的人為干擾對各生態系統所帶來的生態衝擊(ecologicalbacklashes)。對驅動生態系統逆行演化的人為干擾體的研究並未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重視,這應是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

人類的逆行演化

人類進化的主要動力來自自然選擇和基因突變。基因突變的目的是使某些個體具有比其對手更具競爭力的特質。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段內,生存是項艱難的課題,兒童在成年前的死亡率相當高。由於生活環境的惡劣,人類只有奮力生存下來,從而使得自然選擇成為強大的進化動力。例如在冰河世紀的英國,如果基因突變使一個嬰兒在面對嚴寒和自然災害時恢復能力更強,毫無疑問他會更具生存競爭力,也更有可能活下來並將此基因傳給子孫後代。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中央空調系統且食物充足,類似的基因突變對孩子就遠不會那么重要了。
進化的本意是某物種的生存能力的進步,退化的本意是物種的生存能力的退步,但因為大家用慣進化退化,所以迎合這種說法。物種的進化與退化本來都是為了適應自然而有的現象,其實都是物種的適應能力在提高,惟獨人類走相反之路,這是依賴工具的生存方式而導致的,當然,依賴工具給當下的人類帶來少許利益,但是,從長遠就看出其弊端--生存繁衍能力下降。

人類逆行演化特徵

在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曾經都有一些適合於當時環境的特性和生活習慣,但是直到現今,這些特徵或已不復存在,或已經沒有當初的功能。久而久之,這些特性向我們展示出人類漫長進化歷史,下面讓我們盤點一下人類已然逆行演化的生理特徵。
1、耳輪及耳朵外緣螺旋狀
世界上大約10%的人,耳朵的外緣有螺旋狀,這是進化遺留的痕跡。在這張圖片中,一個稱為“達爾文結節”的耳輪增厚部分很明顯,這是很多哺乳動物共有的特徵。這裡指的可不是整隻耳朵。對於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來說,它們能夠靈活地運用耳朵,就像衛星捕捉信號一樣。但是對於人類,我們的耳朵卻已經喪失了這部分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黑猩猩和人類一樣,耳部肌肉不發達,耳動能力較弱。
2、闌尾
闌尾可能是人體器官中最著名的“遺蹟”了。從這張“闌尾的過程”圖片中,現今看來人類看似微不足道的闌尾曾經卻幫助我們的祖先消化過很多富含纖維素的植物。有些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闌尾可能發揮的是一種“安全屋”的作用,也幫助消化,但是那些做過闌尾切除手術的人就會告訴你,闌尾的真正功能或許就是填填外科醫生的腰包罷了。
3、半月皺襞
半月皺襞是在眼部結膜內側,相當於低等動物的第三眼瞼,是進化過程中的退化痕跡,組織結構與球結膜近似,血管豐富。在很多鳥類、爬行動物中都有這樣的特徵。
4、鼻竇
鼻竇是人體重要的“空氣口袋”。儘管關於鼻竇的作用科學家們爭論不已,但是依舊沒有達成共識。有一點倒是公認的:如果你的鼻竇感染了,就會導致頭痛。
5、智齒
智齒就像是口腔中不受歡迎的“住客”。通常,在口腔中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它們,但是它們可不管。它會讓你老不舒服。通常智齒很少有能長好的,留著它們經常會讓人非常難受。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拔掉以絕後患。
6、雞皮疙瘩
當你感到冷或者是受到壓力的時候,你身上的豎毛肌就會不自覺的收縮,讓你起“雞皮疙瘩”。因為如果是生活在叢林中的動物,這種功能可以幫助自身熱量的保持。只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變成毛髮濃密的“毛茸茸”動物,豎毛肌則不會像給我們祖先提供保護一樣起作用了。
7、男性乳頭
迄今為止,男性乳頭的生物學功能依然是未解的謎團。當胎兒缺失Y染色體時,會發育成為完全的女性;而當Y染色體存在時,胎兒則會發育成為男性。
8、尾椎骨
尾椎骨,也成為尾骨,是人類椎骨的最後一個部分,也可以說是人類失去的尾巴的殘餘。實際上,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或多或少有帶著尾巴的影子,即使是在子宮發育時。
9、扁桃體
扁桃體是人類身體的第一道防線,抗擊著入侵的體內的病原體。很多人認為它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角色,但人類進化到如此,它的這種功能或許早已退化了。
掌抓握反射是一種人類已經退化的行為。這種反射行為對於我們的祖先或許很有用處,例如剛出生的小畜會抓緊母畜毛髮而避免摔落的本能。

相關

傳統的生物進化思想是指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進化及生理機能提高。無機小分子到有機小分子,到有機高分子,到多分子體系,再到原始生命;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單細胞到多細胞,兩胚層到三胚層,無脊椎到脊椎,水生到陸生,四肢的出現,羊膜卵的出現,恆溫的出現等等。這種傳統概念的進化只是演化過程種許許多多模式中的一種,而往往的一些由複雜到簡單的適應環境的生物性狀的改變——退化,實質進化的現象往往被忽視,誤讀。
科學家發現,近一萬年來,人類一直在“丟”臉,臉面在不斷縮小。據一項對一萬年來人類外表進行的研究發現,人類祖先的頭和面孔比現代人大30%,科學家認為,食物是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由於我們的食物比古代人吃的食物更柔軟,所以現代人的顎骨、牙齒、頭骨和肌肉無須像過去那樣強壯。美國俄亥俄大學人類學教授克拉克·斯賓塞·拉爾森說:“在過去的一萬年里,人類有這樣一個趨勢,那就是頭骨變得更圓,面孔和下巴變得更小。這一現象始於農業的出現以及烹調技術的使用。”他的結論是根據測量全世界從史前遺址收集到的數千件牙齒、顎骨、頭骨和其他骨骼後得出的。拉爾森認為,一萬年前的人類比一萬年後的人類要強壯得多,因為他們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收集食物才能存活下來。密西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查爾斯·布雷斯說:“人類的面孔不斷縮小。更重要的是,人類牙齒越來越少,一萬年前,每個人都長著智齒,我們只有一半的人有智齒,這是進化的結果。”
這種退化亦進化的結果到底是用進廢退所造成的,還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所造成的?我認為是二者的統一,基於用進廢退而適應環境的改變,繼而造成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從而產生了這種非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地理、生殖隔離和隨著環境條件的不斷改變,這種退化亦進化的現象可能越來越多。可以做出猜想,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我們除了可以預知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對人類社會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之外,我們還可以預知我們人類身體的一些改變。氣溫變高了,四季可能不會再那么分明,那么人類身體的體毛可能會不斷地減少,特別是男性。我們知道,男性體毛的多少與雄性激素的分泌量有關——雄性激素分泌旺盛,體毛較多,雄性激素分泌量少,體毛較少。當然體毛多少還與個人的體質有關。假設這種體毛量跟雄性激素分泌量呈一定的正比例關係,我們不難得出隨著氣溫的升高,男性體毛會不斷減少,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雄性激素分泌量減少的結論。這樣的推論,連我自己都覺得可怕。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在人體中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所以人們的第二性徵才得以維持。假設由於環境的改變,而造成的雌雄激素比例的失衡,會不會造成男女性狀差異的減小?假設會這樣的話,那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女性變得更有男人味兒,男性變得更有女人味兒,同性戀越來越多,男女比例大大失衡?這樣涉及的倫理道德方面的負面影響會不會存在,有沒有一定的依據,有沒有一定的趨勢,我認為值得思考。針對這種退化導致的生物進化,我們也在呼籲:保護藍色地球,治理溫室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