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是義大利畫家喬托·迪·邦多納於約1305至1306年創作的濕壁畫,現收藏於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

該畫作描繪了耶穌出生後,為了躲避希律王的殺戩,全家人在天未拂曉之前從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情景。喬托·迪·邦多納運用初步的寫實技巧,將有關人物和故事場面表現得生動活潑,賦予人物高度的自然與立體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逃往埃及
  • 外文名:The Flight into Egypt
  • 作者:喬托·迪·邦多納
  • 創作時間:約1305至1306年
  • 畫作類型:濕壁畫
  • 現收藏地: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構圖,後世影響,歷史影響,衍生作品,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逃往埃及逃往埃及
該畫作描繪了耶穌出生後,為了躲避希律王的殺戮,全家人在天未拂曉之前從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情景。圖中,聖母表情嚴肅,仿佛在為兒子的命運擔心。走在前面的約瑟正回頭和送行的人話別。在毛驢後面,三個送行的人互相議論,天使從空中飛來,表示對這一行人的保護和關懷。

創作背景

喬托·迪·邦多納創作的主要形式是壁畫,內容多取自《聖經》里的故事,不過喬托·迪·邦多納往往能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和場景來表現這些宗教故事,《逃亡埃及》就是用這種手法創作的。《逃亡埃及》是喬托·迪·邦多納以耶穌出生後,為躲避希律王的殺戮,全家人在天未拂曉之前從巴勒斯坦逃往埃及的故事為題材創作的,是為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創作的,是《聖母和基督傳》37幅壁畫中的一幅。

藝術鑑賞

主題

該畫作是一個傳統的宗教題材,但是喬托·迪·邦多納一反中世紀舊藝術的公式化象徵手法,運用了初步的寫實技巧,表現了一種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神的故事完全世俗化,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思想。

形象

瑪麗亞抱著小耶穌騎在驢背上,前有約瑟,上有引路天使,聖母子的形象很突出,背景是起伏的山丘和樹木,雖然瑪麗亞抱著嬰兒騎著毛驢的形象和背景的山丘樹木雖然還有不少缺陷,但人們可窺見喬托·迪·邦多納對自然風光的注意。喬托·迪·邦多納運用了初步的寫實技巧,將人物和場面表現得生動活潑,賦予了人物自然與立體感。瑪利亞一家人,就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樣,那種風塵僕僕、歷盡艱辛的樣子,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寫照,絲毫沒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已沒有以往的神秘感,並具有一種獨特的單純厚重。

構圖

喬托·迪·邦多納把三維空間表現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了縱深的空間,對於之前平面化構圖是很大的突破。喬托·迪·邦多納還採用了明暗調子,畫面層次結構分明,很好地表現了莊重樸實的氛圍。畫面背景中的山丘樹木雖有缺陷,但是通過“面向自然”創造出了具有現實生活情趣的圖畫。

後世影響

歷史影響

該畫作奠定了文藝復興現代主義的創作風格,開啟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道路,對日後新藝術的發展影響至深。

衍生作品

1971年,喀麥隆發行了《逃往埃及》郵票,郵票的整體圖案即喬托·迪·邦多納創作的壁畫《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

歷史傳承

該畫作是喬托·迪·邦多納於約1305至1306年為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而創作的壁畫,現收藏於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

作者簡介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佛羅倫斯畫派的創始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喬托·迪·邦多納是近代現實主義繪畫的開拓者,“近代美術的奠基人”。被稱為“14世紀義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喬托·迪·邦多納的藝術是中世紀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的分水嶺,主要作品是濕壁畫,內容雖然仍是聖經題材,但喬托·迪·邦多納以人文主義精神來理解它們,在他的代表作品中已沒有了中世紀繪畫中慣常的構圖和鮮艷的色彩,而更注重造型與構圖的真實感。他畫中的人物形象與那個時代其他畫家的作品相比更具真實感和生動性,並且把大量的日常生活細節穿插到古老的聖經故事中去,強調情節的戲劇性效果。代表喬托·迪·邦多納藝術成就的作品是1305年至1309年間創作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壁畫,它位於義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代表作有《金門相會》《猶大之吻》《哀悼基督》《逃往埃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