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學曠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種“病理現象”,其結果往往導致輟學,並常常同違法犯罪行為緊密相連。多次逃學的學生可能會養成習慣性逃學,與集體相隔疏遠,對老師和同學相牴觸。逃學也為學生產生不良行為提供了機會,因為這種學生正是壞人教唆犯罪的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逃學
- 含義:在老師未發現的情況下,離開學校
- 針對:孩子們各種程度的逃學心理
- 類型:行為
簡介
逃學率
逃學原因
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給中學生以全面、系統和深刻的影響,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 ,起著主導作用。但一些學校教育應有的主導作用,卻因教育的部分功能減弱,而使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呈減 弱趨勢。
1、學校教育被簡單化為教學,而教學又往往忽視教學目的,把教學搞成應考教學、升學教學,置學生的個性發展於不顧,使部 分學生的才能受到壓抑,無用武之地。 把主 要精力集中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放鬆甚至放棄對多數學生的教育。使他們成為教育的棄兒。
2、把學生封閉在狹窄的生活空間:從課堂到課堂,從讀書到讀書。沒有精采紛繁的課餘生活,只有單一 化的讀書生活。
3、忽視學生的思想工作,對犯有錯誤的學生採取經濟制裁,甚至採取高壓政策,怒斥、責罵、體罰,使 學生如同驚弓之鳥。
4、部分教師教學質量偏低,教學枯燥乏味,課堂死氣沉沉,氣氛壓抑,令學生畏而遠之。
(二)社會環境的負面作用增強
社會環境,圍繞在學生周圍,對學生自發地產生影響。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外因。目前的社會環境,大致有如下情況,導致學生逃學:
1、社會娛樂設施的日趨多樣化,誘惑著廣大中學生。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娛樂 如電影、錄象、舞廳、電子遊戲機、桌球等,如雨後春筍,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部分學生感到學校無聊與寂 寞,一旦發現外面精彩的世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逃學以滿足精神需求。
2、社會治安秩序混亂,威脅著廣大中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也並非安全區,社會上的邪惡之 手時常伸入校園,使學生沒有安全感,有的學生甚至於不敢上學。
3、不良社會風氣,腐蝕著廣大中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地區、部門、單位一手硬、一手軟、忽 視精神文明建設,致使各種腐朽思想和黃色文化滋生、流行。一些中學生自身免疫力差,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虜 ,追求享受,吃喝玩樂,喪失學習的動力和熱情,熱衷於在社會遊蕩、混日子。
(三)親職教育的配合作用疲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然而,部分親職教育的配合、支持作用卻沒有很好地適應學生髮展:
1、有的父母支持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學生在校已對學習負擔、心理負擔難以承受,回家後父母 還要在學習上施壓。不少學生因難以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以逃學來對抗、報 復。
2、傳統的婚姻和家庭的價值逐漸削弱,有些學生父母不和,經常吵架,甚至離婚。家庭解散,學生無人 教養,無人監護,缺少溫暖,缺少樂趣,對前途喪失嚮往。他們流落街頭,出沒於各種娛樂場所,尋求精神寄 托。
3、部分父母對子女嬌寵,過分溺愛,過分袒護,過分放縱,有求必應。這些家庭,對子女用錢不予監督 ,要多少給多少,這就為學生逃學提供了物質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家庭縱容使學生逃學。
(四)學生主體作用衰退
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影響學生髮展的外因。我們會發現:相同的學校教育,相似的家庭 教育,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大多數學生能堅守校園認真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卻逃學在外,無疑是這部分逃學學 生的主體作用衰退。
1、文化基礎較差,失去學習的信心。這些學生,由於文化基礎較差,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如牛負重, 嘗盡了學習的艱辛,而沒有學習的樂趣。只看到學習的艱苦,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自暴自棄,以逃學自尋樂趣 。
2、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對前途、理想很淡薄,不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沒有責任感、義務感,“做 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糊塗塗地打發時光。
3、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各種人湧向商海撈錢,一些人發了大財要啥有啥, 神氣得很,使一些學生認為讀書無用,經商能賺錢,賺了錢什麼都有了,賺錢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因此,把闖 世界、賺大錢當作奮鬥目標,不安心在學校讀書。
綜上所述,導致中學生逃學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因而在考慮對策時要多元化,國家、學校、家庭、學生個 人一方面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和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