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婚族

逃婚族

逃婚族,是指到了婚齡、有了戀人,卻堅守獨身主義、遲遲不願結婚的現象。2009年4月28日在上海舉行的“家庭:最佳化與凝聚”國際研討會上,不少國內外學者、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和治療專家普遍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是由於,現代年輕人雖然到了結婚的生理年齡,但是其心理年齡遠遠還未進入結婚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逃婚族
  • 屬性:有了戀人,卻堅守獨身主義
  • 特徵:心理年齡遠遠還未進入結婚狀態
  • 根源:恐婚症
現象簡介,婚姻觀念,逃婚原因,心理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分析,專家點評,

現象簡介

逃婚一族日益龐大也促使了單身者的增多,同時一些人由此而推遲了結婚的年齡。據不完全統計,滬上單身貴族達50萬。同時,年輕人的結婚年齡較幾年前普遍延遲了五年左右:女性從原來的20歲推遲到了25歲,而男性則從22歲上升到了27歲。業內人士估計,獨生子女的結婚年齡有可能會進一步延遲。在到了婚齡不願結婚的年輕人中,出現結婚恐慌心態的“準新娘”人數普遍高於男士。不少人都是在結婚前夜才出現不結婚的念頭的。

婚姻觀念

在我們這個年代,離婚變得像吃飯一樣平常,婚姻恐懼症也大肆蔓延。扳扳手指,自己身邊就有那么多人感染了“恐婚症”,有的人甚至已經病入膏肓。
恐婚者說,談戀愛的感覺挺好,很輕鬆,何必要用一紙婚書把兩個人綁在一起呢?結婚太麻煩了,還是做戀人比較好,合則聚,不合則散,沒有心理負擔。他們“理智”地認為,日子久了,總會有彼此厭倦的時候,何必束縛別人、束縛自己。
因此他們始終對婚姻持觀望態度,不肯把幸福的賭注押在未來逃婚族的配偶身上。那些眼界狹窄、整天迷戀二人世界的人在恐婚者眼裡是最沒出息的。
總有許多善良而老派的人在恐婚者耳邊喋喋不休地勸說:年紀不小了,該結婚了。可是恐婚者有的是理由在圍城外徘徊不前,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毀了現有的快樂。
恐婚者擔心自己最終還是不能避免結婚的庸俗結局,漫長的未來幸福與否誰能無法預料。儘管心裡一再對自己強調婚姻並沒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可壓力感或恐懼感仍揮之不去。

逃婚原因

愛情使人睡不著,婚姻使人打瞌睡!延長愛情的惟一方法,就是推遲結婚的時間!結婚的歷史意義在於:連線兩個人的那條“紅線”從此會變成一條繩索。而當今年輕人為什麼會恐懼呢?

心理壓力

年輕人所擔心的婚姻帶來的壓力,實際上是逃婚族對家庭的責任感,這正是許多都市青年逃避的問題所在。這在長期被父母照顧得過多的年輕人中尤為普遍。一直以來,他們不用擔心柴米油鹽等生活瑣事,因此獨立生活能力也較差。而長期的依賴生活,使他們不懂如何照顧別人,更不懂如何組織家庭。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年輕人並不願意改變這一現狀,不願通過成立家庭變依賴為獨立。因此,導致了對婚姻的恐懼心態。
恐婚者說,談戀愛的感覺挺好,很輕鬆,何必要用一紙結婚證書把兩個人綁在一起呢?他們始終對婚姻持觀望態度,不肯把幸福的賭注押在未來的配偶身上。那些眼界狹窄、整天迷戀二人世界的人在恐婚者眼裡是最沒出息的。其實,他們最終還是擔心不能避免結婚的結局,漫長的未來幸福與否誰也無法預料。也許有一天,恐婚者咬牙切齒地說服自己克服了婚姻恐懼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踏上紅地毯,但心理上的巨大障礙仍可能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婚前緊張並不罕見,很多人都是擔心結婚後自己會變成“黃臉婆”,完全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事實上,結婚並不會使個人習慣帶來大的改變。結婚前解決不了的事情,不要指望婚姻能解決。同樣,結婚前已經養成的習慣,也不會因為婚姻而推翻。這樣的觀點,在都市白領中十分常見。

經濟壓力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這大都市裡由鋼筋混凝土重重包圍中的“墳墓”,更加讓人望而卻步,如今站在門口徘徊的都市年輕人,已經有一千種藉口選擇逃避,而又多了一個更優雅的理由:“省下麻煩,遠離紛擾,我單身,我快樂!”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進步,時尚消費已經形成了一種規律性,越來越多的人更會理性的選擇自己的婚姻。有時把婚姻當作了一個法碼。所以使得逃婚的越來越多。

心理分析

“恐婚症”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現代社會心理疾病。社會輿論對婚姻生活的負面宣傳是“恐婚症”的起因之一,媒體經常就如何處理婚姻關係進行各種討論,這種社會氛圍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對婚後生活的過多考慮在面臨婚姻時的表現形式就是對結婚的恐懼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遲結婚,甚至寧願獨身,也不願意“受罪”。
在這裡,我們要提醒害怕結婚的人們不要忘了那句老話:婚姻是一雙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你拒絕穿鞋,也許避免了因為鞋子不合腳而磨出血泡,但也可能因赤足行走而踩到釘子上,到那個時候,你或許會意識到,婚姻其實也是對愛情的一種保護。幸福的婚姻生活是治療“恐婚症”的最佳方法。

專家點評

心理年齡趕不上婚姻年齡
現在的年輕人心理年齡很不成熟是造成對婚姻恐懼的關鍵性因素。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的所長潘允康認為,年輕人在接受高層次的教育的同時,整個“人生”也隨著往後推移。當他們23歲從學校畢業後在接觸社會很短的時間內又立即進入了婚齡階段。由於接觸社會時間不長,各方面都還未成熟。婚姻,看上去是兩個人的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行為,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程式。 《新婚姻法》規定了夫妻雙方應對老人、對子女、對財產糾紛等問題所負的責任。
當然,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也是婚姻恐懼症的“催生劑”。一路上包辦了孩子的所有衣食住行。至今,還有不少獨生子女在心理上還沒有“斷奶”,面臨婚姻大事會更加束手無策。由於得到父母太多的呵護,現代年輕人特別容易將自我放在一個特別的位置上,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特別明顯。
結婚前可嘗試“熱身”
從單身到丈夫(妻子)或者說到父親(母親),步入婚
姻殿堂後,男女都要進行角色的轉換。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大衛·奧爾森指出,懼怕結婚的現象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在美國也有許多人害怕結婚,害怕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產生婚姻的不快。
二十年前,美國很少有人會在婚前作準備,而在最近的五年內,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婚前培訓,特別是第一次結婚的人。目前,美國各種各樣的婚前培訓,有70%的年輕人在結婚前將接受八到十個小時“熱身”。培訓中包括各種婚姻的技巧,如何解決衝突,如何預防一方控制另一方的自由等等。
長期從事婚姻心理諮詢工作的俞先生也感受到了周圍朋友和年輕人的這種心態。他認為,婚姻前後有一個轉變,甚至是反差是必然的。新郎新娘在結婚之前可以就這個問題,以及雙方怎么處理彼此的關係,包括對方的朋友來家裡或者說我出去玩,或者怎么處理咱們經濟上的關係,有一個開誠布公,彼此坦誠的談話,能夠把這種東西作為一個家庭以後生活的方向確定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