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創的一首五絕。此詩描寫了夜深風緊、離別殊非良辰的情景:前兩句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描寫李白殷勤致意、挽留友人陸判官待天明風停後再離別的情景;後兩句描繪友人如此匆匆告別、嘆其奔波勞苦,實則問友人何時能回到長安,虛則表露出李白渴望建功立業、重獲朝廷的重用。全詩意境緊扣主旨,語意雙關,借景烘托環境氣氛,以表達離別感傷之情,從而觸動李白內心處的情感,以縈念長安寓壯志未酬功業未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陸判官1往琵琶峽
水國2秋風夜,殊非3遠別時。
長安如夢裡,何日是歸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陸判官:生平不詳。判官,官名,唐時節度使等的下屬官吏,多掌文書之事。琵琶峽:在巫山,形同琵琶,故名。
  2. 水國:水鄉。我國南方多河澤,故稱水國。
  3. 殊非:絕非。

白話譯文

秋風吹過水鄉的夜晚,這樣的時辰絕不適合遠離。
遠隔長安恍如夢裡,什麼時候才是歸去的日期?

創作背景

此詩當寫於詩人賜金放還後,故詩中流露出對朝廷的懷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盛唐時期,由於政治安定,經濟、交通發達,通衢驛館行人往來頻繁,以送別為題材的詩歌空前繁盛。這些詩或寫景寄情,或直抒情懷,手法多樣,不拘一格。然所貴者當在於情真意切,深有寄託,方能感人至深。這首詩看似平淡,實則情深意濃。
首句寫景,點明送行的地點和時間。“秋風”二字意在烘托環境氣氛的淒清,以表達離別的感傷情緒。二句言情。“殊非”二字含意深厚,既有挽留之情,又有感嘆之意。夜深風緊,此時上路,殊非良辰,所以詩人殷勤致意,挽留他待天明風停以後再走,這是一層意思。念友人何以如此匆匆告別,嘆其奔波勞苦,這又是一層意思。
總之“殊非”二字意味深長。太白詩曾有句云:“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而此處說:“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楊慎對此極為讚賞,他曾指出:“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李詩選》)三四兩句是寫詩人送別時的內心活動。“長安如夢裡,何日是歸期?”是說終日縈念長安,象在夢中一樣,什麼時候才能再度回去呢?
這兩句語意雙關,一方面是寫給友人,問他何時能回到長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說自已希望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名家點評

明·楊慎《升庵詩話》:太白詩:“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又曰:“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
清·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味首二句,似非長安送陸;陸已謫外為判官,此又送之往琵琶峽,因悲其去國日遠也。
日本·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妙味在文字之外。嚴滄浪曰:語短意長,是五言絕妙接地。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