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亞之歌

《送沈亞之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作者為友人沈亞之考試落第準備回家而作的送別詩。詩中對友人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勉勵他不要灰心,以後再來應試;同時嚴厲譴責了主考官的失職行為,說他在光天化日之下選拔人才竟然將沈亞之這樣的人才棄置不取,猶如拋棄了“黃金”,放走了“龍馬”。全詩結構整飭,聲律諧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沈亞之歌
  • 作品別名:送沈亞之歌並序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李賀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沈亞之歌1(並序)
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2,返歸於吳江。吾悲其行3,無錢酒以勞4,又感沈之勤請5,乃歌一解以送之6
吳興才人怨春風7,桃花滿陌千里紅8
紫絲竹斷驄馬小9,家住錢塘東復東10
白藤交穿織書笈11,短策齊裁如梵夾12
雄光寶礦獻春卿13,煙底驀波乘一葉14
春卿拾材白日下15,擲置黃金解龍馬16
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17
吾聞壯夫重心骨18,古人三走無摧捽19
請君待旦事長鞭20,他日還轅及秋律2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沈亞之:字下賢,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和十年(815年)進士。以文辭得名,嘗游韓愈門,為當時名輩所稱許。著有《沈下賢集》。
  2. 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以書不中第:因為文章沒有考取功名。
  3. 其行:將要踏上歸途。
  4. 勞:慰問。
  5. 勤請:再三請求。
  6. 一解:樂府歌詞一章稱為一解。這裡指的是一首詩。
  7. 吳興才人:這裡指沈亞之。
  8. 桃花滿陌:落紅鋪滿田間的路。
  9. 紫絲竹:馬鞭。驄(cōng)馬:青白色馬。
  10. 錢塘:舊縣名,今併入杭州市。
  11. 書笈(jí):書箱。
  12. 梵(fàn)夾:佛經。
  13. 寶礦:金銀寶石。
  14. 一葉:小船。
  15. 拾才:選取人才。
  16. 擲置:拋棄。解龍馬:放走驄馬。《周禮》“馬八尺以上為龍”。
  17. 勞勞:體切寬慰的意思。
  18. 重心骨:以有志向有骨氣為重。
  19. 古人三走:《史記·管晏列傳》“管仲三次為官,三次罷免;三次打仗,三次失敗。後來輔助齊桓公成為一代名相。”用典故鼓勵沈亞之不要灰心。摧捽:挫折。
  20. 事長鞭:執鞭打馬。事,使用。
  21. 還轅:再來。轅,車。秋律:秋天。

白話譯文

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由於文章原因而沒有考取功名,準備返回家鄉吳江。我為他將要踏上歸途感到傷心,可是沒有錢買酒設宴來慰問他,又感激他的再三請求,於是創作一首詩歌贈送給他。
吳興才人失意將歸,哀怨春風無情,吹得桃花落滿路,千里一片紅。
紫絲竹鞭已斷裂,所騎驄馬弱又小,家住錢塘,在遙遠的東方還要往東。
帶著一條條白藤交叉編成的書箱,裡面是短小整齊的文稿,有如梵夾。
為把閃閃發光的“寶礦”呈現給考官,你乘著小舟,掠過煙波來到京華。
考官們在光天化日之下選拔人才,卻把“黃金”拋掉,“龍馬”放棄。
落第而歸,重又帶著書箱走進家門,是誰能體貼關懷而憐憫你?
我聽說,大丈夫看重節操骨氣,古人能做到失敗三次也不泄氣。
請你等到下一年的那個時辰揮起長鞭,趁秋天的大好時光碟機車再來應試。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元和六年(811年),沈亞之到京師應試。其時李賀適任職長安,與沈亞之以詩文會合,遂成益友。元和七年(812年)春,沈亞之“以書不中第”返鄉,李賀寫了這首詩為之送別。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沈亞之落第還家,李賀寫詩進行寬慰,這本是一般性的應酬之作。但是由於詩人的切身之痛,對科舉制的體察,所以發出憤激之詞,痛斥主考官有眼無珠,在光天化日之下“擲置黃金解龍馬”可謂是字字珠璣,鏗鏘有力。
此詩以七言歌行體寫成,十六句三次換韻,形成四句一段的結構特徵。
開頭四句寫沈亞之下第“出都”。因下第,懷才不遇,故曰“怨”。桃花千里紅,固然寫眼前景,亦以此反襯內心之悲。
次四句追寫沈亞之初次應試入京的情景。五六二句極贊其“書”之精,詩意與“書不中第”相對應,以突現禮部選材之不公。七八二句謂沈亞之遠涉煙波,懷“雄光寶礦”之才華,上獻春卿。
再次四句寫禮部官員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辨優劣,致使沈亞之下第,重入家門。這四句獲得清人姚文夑的極度讚賞。
最後四句則寄予厚望,鼓勵朋友振作精神他日再試。詩為送別之作,需要為落第之友著想,因而“攜笈”二句表示出對朋友的深切關懷。
詩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貼切自然,畫龍點睛。詩人慨嘆沈亞之下第,其實就是慨嘆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亞之,也有自慰之意。

名家點評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才人先意之日,正凡夫得意時也。驊騮紫陌,珠勒金鞭,以失意人當之,自顧愈傷脫落。“我馬瘖矣”,東歸道遠。“白藤”二句,賀嘆沈,即自嘆,與“緗帙去時書”同一情景。……“白日下”,寫得痛快。“重入門”三字,寫得悲涼。
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送行極平常題,必有此等嘔心之作。
清代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此三字(按指“怨春風”)生出鄭谷“淚滴東風避杏花”好句(首句下)。前寫出都,下乃追寫初裝(“家住錢塘”句下)。不古(“短策齊裁”句下)。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其詩被稱為“鬼仙之詞”或“李長吉體“。有《昌谷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