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作。這首詩是王昌齡送別東林寺的僧人“廉上人”歸廬山所作。在王昌齡所有的作品中,以送別詩最多,表達了詩人對世情多是非的厭倦和對“道林寂寞”的羨慕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 出處:《全唐詩》
- 作者:王昌齡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題材:送別詩
詩詞原文,詩詞出處,
詩詞原文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詩詞出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此詩《河嶽英靈集》卷上作劉眘虛詩。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山僧:指廉上人。
東林:即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
苔徑:長滿青苔的山間小道。
漸微:漸漸稀少。
況:況且,文言連詞,表示更進一層。
遠公:即晉代高僧慧遠,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傳記。
道性:悟道的心性。
世情:世態人情。
清輝:日月的光輝,此處指盛世之下的皇恩。
白話譯文
石間的溪流已覺撩亂,
布滿青苔的小道人煙漸漸稀少。
落日在暮色中隱到東林寺下,
尊敬的廉上人還得獨自歸去。
昔日曾有歸隱廬山之意,
況且遠離遠公不能見面。
悟道的心性深遠寂寞,
世態人情是非卻多。
倘若能夠尋到名山而去,
哪還又指望日月的光輝。
創作背景
這首詩出自唐代殷璠編選的專收盛唐詩的唐詩選本《河嶽英靈集》卷上,作劉眘虛詩。後收錄於清代編撰的《全唐詩》中,作者考為王昌齡。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王昌齡送別東林寺的僧人“廉上人”歸廬山所作。在王昌齡所有的作品中,寫送別的詩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首詩是王昌齡送別詩的經典作品之一,全詩表達了詩人對世情多是非的厭倦和對“道林寂寞”的羨慕之情。
這首五言古詩,意境幽深,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表達了詩人依依別離之情,以及對隱歸山林,遠離世情的羨慕之意。
詩的開篇從石溪、苔徑之景入手,連用“亂”、“微”、“日暮”、“獨歸”等詞,營造出一幅夕照下的惜別畫卷,構思精巧,不著痕跡。緊接著筆鋒一轉,點出東林寺所在的廬山適合歸隱,遠離世情的境況,以“道性”與“世情”的矛盾,勾畫出詩人對當世諸多衝突的反思。結句以“尋”和“望”對比,表達了詩人的傾羨之情。
此詩由近景至遠景,由景至人,由人至境,由境至心,由心至情,層層推進,筆斷意連,一波三折,餘音迴蕩。是一首送別詩的佳作。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作品出處:唐詩全唐詩:卷140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