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

迷神引貶玉溪,對不山作一般指本詞條

《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是宋代文學家晁補之所作的一首詞。

該詞寫羈旅行役之愁。上片寫景,起句場面闊大,格調豪爽,其下景色由遠及近,層次分明,格調也由豪爽轉入淒迷,表達了逐客的鬱郁情懷。下片抒情,極言“儒冠誤身”之恨和命蹇途窮之悲,接著以景托情,亦淒楚悲涼。全詞情景交融,形象鮮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
  • 作者:晁補之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迷神引:詞牌名,柳永自製曲,《樂章集》注“中呂調”。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韻,下片十三句六仄韻。
  2. “黯黯”句:青山漸暗,紅日西沉。
  3. 餘霞散綺(qǐ):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 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4. “使人愁”三句: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長安不見使人愁”。
  5. 塢:水邊停船的地方。
  6. 儒冠誤: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挎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富家子弟養尊處優,而一般讀書人往往潦倒一生。
  7. 阮途窮:晉人阮籍,佯狂不羈,縱酒頹放,常駕車獨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苦而返。表現對當時政治的不滿。
  8. 斷魂: 因悲傷而神情恍惚。平楚: 平遠的樹林。
  9. 竹枝歌:《樂府詩集》:“《竹枝》本出於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阮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詞九章,教里中兒歌之。”
  10. 津鼓: 渡頭的更鼓。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青山漸漸被暮靄籠罩紅日慢慢向西墜落,浩浩長江奔騰不息洶湧地向東流去。天空中縷縷殘霞就像有花紋的羅綺漸漸散開,回首望去浩淼的煙波掩映著漫漫路途。令人憂愁的是離京城越來越遠逐漸模糊,愁雲慘霧暮靄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處。幾處閃爍不定的微弱的漁火,使人迷離恍惚不知船塢遠近。一葉船帆漸漸低垂下來,停泊在前面的江浦。
默默地回想自己的一生,獨自悔恨常常為追求功名所誤。自己就像阮籍那樣已到窮途末路,而歸隱田園的情趣卻常常受阻。遙望普照千里楚地的皎皎素月,此刻竟是這樣令人傷感淒楚。怨恨那如泣如訴的竹枝歌啊,為何聲聲愁怨為誰痛苦。悽厲的猿啼悲哀的鳥鳴聲,仿佛驚動了整個島嶼。昏暗的燭光下久久難以入眠,臥聽著津渡邊的聲聲更鼓。

創作背景

自紹聖四年(1097年)起,晁補之被貶到南方監酒稅。遠離帝京的他,戀闕心理在詞創作中多有表現。元符二年(1099年),晁補之貶信州監酒稅時寫下《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闋以景起,氣象雄渾,景物壯闊。接著,前結四個短句是起處寫景的繼續和演化。從人的感情說,開始位立江濱,見青山、紅日、大江,心胸為之開闊,有此壯美之景。後來,隨著江水望去,“長安遠,在何處”,不見長安,只見漁燈客帆,於是感到“愁”來。上闋處理景、情、意的關係,理路清楚,而運筆有起伏。有襯托,以“長安遠”為中間樞紐,前後時間。場景,頓生變化,由高遠綺麗轉為低小出寒,反映作者迷茫的心境,而通體不高“對江山”所見,詞筆極為渾成。
下闋一連四短句十六個字,傾吐出滿懷衷腸,語淒清苦。古人名換頭為過變,或藕斷絲連,或異軍突起。這樣汪洋恣肆地抒懷,是上闋醞蓄、堆積的結果,當感情的閥門一下打開,便一發不可收拾。“自悔儒冠誤”,是一句十分悲憤感慨的話。“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杜甫《奉贈韋左感丈二十二韻》)。杜詩言辭激憤,溢於紙面,政治生涯不順利的晁補之,前句用“暗想”,後句用“自悔”,表達了詞人自怨自艾的情緒。普人阮籍,佯狂不羈,縱酒頹放,表現出他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實際上也是一種遠禍全身的手段。他常駕車獨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哭而返。這裡詞人覺得他和阮籍一樣,施展自己的宏圖抱負是不可能了,而羈於謫宦,欲歸又不得歸。換頭後這四句是詞人抑鬱壅塞的感情的暴發。
這首詞寫作者貶玉溪(信州)後,面對江山興起的悲傖情懷。該詞上闋以寫景為主,有青山、紅日、大江、餘霞的綺麗壯景,也有幾點漁火、一片客帆的淒迷景色,略寓感情。詞的藝術上的成功,著重在下闋,於一瀉無餘傾吐衷曲後,用多種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事物,層層渲染,步步加深來抒發因貶謫而產生的倫然之情,從紅日暮到紅燭暗,到津鼓響,時間的跨度長,調動的景物多,但寫來如春蠶吐絲,條條縷縷,清晰明白,使詞人的悲倫之情如見。既曲折,又明快,用古人的話說大抵是:“觸景生情,復緣情布景,節節轉換,稼麗周密。譬之織錦家,真竇氏回文梭也”(賀裳《皺水軒詞筌》)。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詞學研究會理事鄧喬彬《唐宋詞藝術發展史》:該詞所宣洩之情較為低黯,加以層層渲染,積之更重,但措語明白,境界開闊,低咽而不失其沉雄之氣。
菏澤學院魯西南文化研究所所長潘守皎《歷史文化名人叢書 蘇軾門人 晁補之傳》:該詞表達了晁補之“儒冠誤身”的牢騷、並表現出晁補之對道家思想的追慕。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時期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二年進士,曾任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官、知河中府等職。十餘歲即受蘇軾讚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散文流暢,其論政、論史之作,比較注重“事功”,主張以武力收復幽薊十六州。工詩詞。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