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鄰星系的光學和紅外性質

近鄰星系的光學和紅外性質

《近鄰星系的光學和紅外性質》是依託南京大學,由顧秋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鄰星系的光學和紅外性質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顧秋生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近十年來多個紅外空間望遠鏡(Spitzer、WISE和AKARI)的成功發射和巡天觀測 ,提供了大量近鄰星系紅外波段的觀測資料,為理解星系中塵埃的物理性質提供了很好的觀測基礎。本項研究將結合SDSS光學、UKIDSS近紅外、WISE紅外和AKARI中遠紅外巡天數據,構建一個光學到紅外分布,並且各波段觀測靈敏度相當的近鄰星系大樣本。基於該樣本,我們將比較不同星族合成模型對星系的恆星質量及近期恆星形成歷史的影響;通過運用紅外波段的測光數據,更準確地限制近鄰星系中塵埃的物理性質;研究恆星形成的初始質量函式(IMF)以及塵埃消光對星系物理參數的依賴;探討不同星系形態、恆星質量和恆星形成歷史以及星系環境下,近鄰星系譜能量分布和塵埃物理性質的系統變化。通過對近鄰星系的恆星形成和塵埃發射的全面理解,為星系形成演化理論模型提供有價值的觀測限制。

結題摘要

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是天體物理研究中的前沿課題,本項目主要研究了近鄰星系的多波段(主要光學和紅外波段)物理性質,在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工作,包括(1)近鄰星系多波段物理性質的研究;(2)近鄰星系冷氣體和塵埃物理性質的研究;以及(3)利用類星體光譜研究宇宙中的吸收線系統。我們從大量近鄰星系的顏色-星等分布中發現存在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綠谷星系,可能示蹤了兩條不同的從藍星繫到紅星系演化途徑;通過對近鄰透鏡狀(S0)星系恆星形成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在近鄰的星系中同樣存在恆星形成的downsizing效應,同時我們還進一步地研究了S0星系活動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通過分析橢圓星系的多波段光學圖像,發現絕大多數的橢圓星系可以用三成分的測光模型擬合,不同成分在結構上的差別對橢圓星系具體形成過程有很好的限制作用。同時作為合作者,本項目主持人還參加了利用Herschel空間望遠鏡以及IRAM30米亞毫米波望遠鏡研究極貧金屬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以及極貧金屬星系中的分子氣體,這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布在Nature和Nature Comm上。在本項目執行期間,發表27篇國際天文一流SCI論文,論文引用大約120篇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