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程防禦武器系統(英語:Close-In Weapon System,縮寫為CIWS,又譯為近迫武器系統(台灣)),簡稱近防系統,是一種裝設、配屬在海軍船艦上,用來偵測與摧毀逼近的反艦飛彈或相關的威脅飛行物,只作為戰艦近身防衛用途的武器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 外文名:Close-In Weapon System
- 縮寫為:CIWS
- 又譯:近迫武器系統(台灣)
中國的730型系統
荷蘭的守門員(goalkeeper)系統
以色列的颱風(Typhoon)系統
義大利的標槍(DARDO)系統與米利亞德(Myriad)系統
俄羅斯的“AK-630”系統、CADS-N-1系統與卡什坦(Kashtan)系統
西班牙的梅洛卡(MEROKA)系統
土耳其的海天頂(Sea Zenith)系統。
現在幾乎所有各級各型戰艦都配屬了數種近程防禦武器系統,類似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概念的更小型化防禦系統也正在研發中,且計畫用在主戰坦克上,包括美國、以色列、中國大陸、俄羅斯都有類似的發展計畫,其中以色列的為TROPHY主動保護系統,而俄羅斯的為Drozd及Arena主動電子反制系統榴彈發射器。
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是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其目的不是擊落所有飛彈,而是攻擊飛彈的彈頭,避免飛彈對船艦造成嚴重損害。如果不能攻擊彈頭,則系統會射擊飛彈前後,在飛彈上打洞,以試圖使飛彈偏離航道或是過早引爆。
飛彈型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目前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潮流是使用飛彈系統而不是槍炮系統。因為槍炮有以下限制:
距離短:30mm口徑的機炮系統其有效射程約2,000m,若是更輕的機炮系統其射程恐怕更短,而就實戰與實際操演來看,反艦飛彈的真正攔截距離約在500m內,甚至更近,若更近的話飛彈就有可能破壞到船艦上的雷達、通訊及相關感測設備,此外攔截的時間也相當短,以超音速反艦飛彈而言,若以每秒1500m的速度逼近,機炮可攔截的時間將只有1/3秒左右。
近程防禦武器系統(英語:Close-In Weapon System,縮寫為CIWS,又譯為近迫武器系統(台灣)),簡稱近防系統,是一種裝設、配屬在海軍船艦上,用來偵測與摧毀逼近的反艦飛彈或相關的威脅飛行物,只作為戰艦近身防衛用途的武器系統。而CIWS這個縮寫念起來像"Sea-whiz",whiz指的是子彈在空中掠過的聲音,言下之意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是海上的子彈飛掠聲,其實際近衛功效也與此類似,因為用機炮密集射擊以擊落來襲的飛彈是CIWS的其中一種防衛方式。 滾體飛彈(也稱:公羊飛彈)發射器
一座機炮系統同一時間內只能跟盯、攔截一個來襲目標,要切換目標需要1秒鐘的時間來調整因應。相對的飛彈經過協調後可多枚齊發,同時跟盯、攔截多個來襲目標。
用機炮攔截來襲飛彈的作法,是先將炮火發射在飛彈下一步可能飛經的路線上,然而一旦預測失敗或飛彈臨時轉向,火炮就難以因應改變,也不易再設立新的預測等候位置進行再次的攔截。然而新式的反艦飛彈在命中前的飛行方式已更加飄忽不定、難以捉摸,如此也降低了機炮的攔截率。
所以,為了有更寬裕的因應時間與更遠距的防禦能力,開始有了飛彈型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飛彈型不僅能用於近迫防衛之用,也可以充當短距離的防空武器,省去再額外設定短距防空的相關係統及空間基座,等於一舉兩得。
滾體飛彈(也稱:公羊飛彈)發射器近迫防衛飛彈在剛發射時是使用慣性導引,之後在接近目標的終端導引階段時,可採用紅外線導引、或被動雷達導引/電子支援裝備(ESM)導引、或半主動雷達導引,或者將上述數種方式加以並用。其中以ESM方式的攔截導引最管用,特別是多數的長程反艦飛彈都以雷達導引來攻擊船艦。此外,有些系統也允許攔截飛彈發射後,在尚未結束慣性導引的階段內,嚮導彈下達變更飛行路線、攔截目標的命令。
飛彈型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列舉:
Crotale-NG
RAM – RAM(RAM=Rolling Airframe Missile,滾體飛彈)是用來直接替換密集陣(Phalanx)的提案之一,可直接沿用密集陣的安裝基座及感測系統。
Sadral,以法國西北風(mistral)飛彈衍生髮展成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Sea-Sprint海衝刺飛彈,使用ADATS飛彈衍生髮展成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Sea Wolf海狼飛彈(新型)
Sea Sparrow Block 1海麻雀飛彈Block 1型,用於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及其他美國海軍的船艦上,屬中短距的防空飛彈。
由於最初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多指密集陣快炮)既笨重又不管用,因為其縮寫字CIWS被嘲諷、揶揄成“Christ! It Won't Shoot!”,意思是“天呀!它無法開火!”,有時C代表的單詞會換成較溫和的“Captain,艦長”,或“Chief,
美軍的密集陣系統,由於其圓筒型整流罩和炮管位置的設計而被戲稱為“勃起的R2-D2”(R2-D2 with a hard-on),R2-D2是星際大戰(Star War)中一個機器人的名字。
美國作家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軍武小說《恐懼的總和》(The Sum of All Fears)在改編成電影后,特別凸顯了近程防禦武器系統運作的場面,當俄羅斯的Tu-22M逆火戰略轟炸機向美國史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發射SS-N-19飛彈後,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向來襲的飛彈開火,不過在成功阻絕一、二枚飛彈的來犯後,其他漏網飛彈穿越炮火而命中航空母艦。
主動防禦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金屬風暴(Metal Storm):澳大利亞軍火公司
事實上近迫反制技術中,使用飛彈、火炮等屬於硬殺型的反製法,另有使用電子干擾,烈焰彈、干擾絲、干擾片等軟殺型反制,烈焰彈可干擾紅外線導引的反艦飛彈,干擾絲、干擾片則由鋁箔製成,用來干擾雷達導引的反艦飛彈。
此外硬殺方式也一直持有兩種看法,火炮派認為用飛彈攔截飛彈,雖然有導引技術為後盾,但在整個3D立體戰場中要讓兩個點相互撞擊實是困難,且兩點交相錯身就無法補救,只能再補發射進行二次攔截反制,因此通常一起頭為求保險就發射兩枚反制,而火炮卻能以線的方式擊殺飛彈,且不受電子干擾,更為牢靠。而飛彈派則認為火炮的反制距離過短,必須在威脅極近時才能發揮效用,風險較高,一旦反制失敗反艦飛彈已相當接近船身,難以從容因應。
過去典型的火炮派為義大利,因此義大利海軍所配屬的艦用火炮特別多,而典型的飛彈派則是以色列海軍,不僅是艦,就連艇級的防禦也採行反制飛彈。
美國航空母艦則因可配置資源充沛,多半同時採行飛彈與火炮的混用反制,即是既有海麻雀飛彈也有密集陣快炮的設定,至於諾克斯級巡防艦則原先是設定海麻雀飛彈,之後則拆除設定,原位置改配置密集陣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