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近實心茶稈竹
- 拉丁學名:P.Subsol subsolida S.L.Chen et G.Y.Shengz
- 別稱:箭竹子(湖南)
- 界:植物界
- 分布區域:湖南益陽、福建等地
- 拼音:jinshixinchaganzhu
分布範圍,生長環境,栽培方法,
分布範圍
近實心茶稈竹主要生長在懷集縣東部、南部的山嶺之中,集中產地是東南部綏江沿岸。坳仔區有茶桿竹4660多公頃,大坑山農林場3330多公頃,共占懷集縣茶桿竹林面積的60%。坳仔區的羅大、坳仔、大同、璃玻、仙溪等鄉和大坑山農林場的盤布、高龍等鄉的茶桿竹,山連山,片連片,正宗的“坳仔茶桿竹”就出產在這一帶。永固區東部、閘崗區南部和幸福區梅石、大梨、大龍、平南等鄉,也是茶桿竹的主要產地,每鄉都有幾十公頃的茶桿竹林。洽水、甘灑、大崗、鳳崗區和附城區共和鄉也有較成片的茶桿竹林,這些地方生長的茶桿竹一般矮小細株,習慣上稱作籬更竹。其他區、其他區、鄉,則於用材林或其他竹林中混生有少量茶桿竹。
生長環境
近實心茶稈竹生長於山嶺之中,混生或單獨成林。
栽培方法
據史料分析和當地老農回憶,解放前人工種植很少。解放後茶稈出口銷量增多,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人工種植。
最初用母竹移值,挖取公孫或父子竹2—3條成叢移種,當日挖日種,間隔時間愈長愈長愈難成活。20世紀60年代中期,坳仔公社農民鄭慶祥試用茶桿竹鞭根育苗、造林,經多次試驗,獲得成功。20世紀70年代初縣林科所進行茶桿竹移種試驗研究,從選地、整地、種苗處理、運送、種值、季節、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椅子40多公項對比試驗,摸索到茶稈竹的生長特性和規律,總結出成活率高,生長快的多種株相連、帶土起苗、快速運輸、適當浸水、撩壕深墾、換進表土、疏植淺種(大寒—清明濕潤天氣)的移植方法。1976年,茶稈竹面積從原來5個社場的12000多個公頃發展到18個社場16600多公頃。1980年後。由於經營管理體制改變,過量不合砍伐,使茶稈竹面積有所減少。
近實心茶稈竹移植後,初夏、初秋鬆土除草1-2次,有條件的,最好能施些有機肥料。初種三年,全面除草,塊狀鬆土,注意不傷竹苗根系。成林竹撫育,結合砍伐同時進行,砍除病蟲竹和灌木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