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中國觀》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子安宣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 作者:(日) 子安宣邦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 頁數:268 頁
- 定價:49.00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108068163
- 叢書:子安宣邦作品集
《近代日本的中國觀》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子安宣邦
《近代日本的中國觀》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子安宣邦內容簡介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觀》一書中,子安宣邦繼續推進著21世紀初開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圍繞辛亥革命前後到新舊世紀之交這一時段內日本人講述...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是楊棟樑創作的著作。內容簡介 全書向上追溯至漢代,下限止於2010年,以近代以來日本出版的各種文獻作為研究的材料,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報刊時論文章、各類調查文獻及學者著述。所依據的日本文獻,絕大部分國內尚沒...
《近代日本の中國観》是講談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岡本隆司 內容簡介 日本は、つねに中國を意識しながら歴史を歩んできたが、とくに、明治維新以後、近代日本となって以來、中國研究はきわめて深く、幅広いものとなり、東洋史とい...
《近代日本人的中國觀與中日關係》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史桂芳。該書主要講述了19世紀中葉中日兩國均面臨“西勢東漸”所引起的民族危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成為東方唯一強國。內容簡介...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五卷(1945-1972)》是201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慶力、程永明。內容介紹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5卷)(1945-1972)》內容簡介:在中日兩國無邦交的敵對狀態時期(1945—1972年)...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是1999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野村浩一。內容介紹 作為亞洲國家的日本,在實現了“富國強兵”,保持了國家的獨立,登上了自封的“東方世界的指導者”的寶座之後,應該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呢?它所應該擔負...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二卷(1603-1840)》是201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向卿、趙德宇。內容簡介 《鳳凰文庫•歷史研究系列: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2卷)(1603-1840)》內容簡介:自古以來,日本長期折服於中國的文治...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一卷(總論)》是201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棟樑。內容介紹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卷)(總論)》內容簡介:一部承載著“友好”、恬淡和對立等不同內容的中日古代關係史,給近代...
戊戌變法、列強瓜分中國、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民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與對策,探究該種認識對於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影響,闡釋日本對華觀與侵華政策之間的互動關係;揭示近代日本對華觀的流派、特點、規律...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三卷(1840-1895)》是2018年12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岳兵。內容簡介 本書從詳細解讀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的相關原始資料出發,論述了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的中國認識從臆測到...
《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1935年在日本出版時原名《活中國的姿態》。內山完造自陳觀察中華文化垂二十年,憑藉常年旅居中國的生活經驗和漢學功底,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評依舊值得國人警醒。他所採取...
《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的中國觀 中國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軌跡(第二版)》的出版價值在於:1、將近代日本“中國通”與從傳統上的“日本浪人”範疇中區分出來,給予了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文人型“中國通”一個準確的歷史定位:2、通過對“中國通...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一書由[日]馬場公彥所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從日本戰敗到中日恢復邦交,在沒有恢復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對中國?如何認識侵略戰爭中的加害責任?希望與中國締結怎樣的關係?為何中日兩國...
一、 古代的中日交往 二、 近代的中日交往 三、 戰後的中日交往 第二章 日本人的中國觀 一、 古代日本人的中國觀 二、 近代日本人的中國觀 三、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 第二部分 現 狀 調 研 第三章 調研方法 一、 問卷調查 ...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中日復交》是2015年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馬場公彥。基本信息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中日復交(上下冊)苑崇利 譯 胡亮 譯 楊清淞 譯 叢書名:閱讀日本書系 ...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著者基於斷交期間2500多篇的中國相關報導,分析論述中國的是哪些人,對中國的何種問題表示關心,形成了何種中國觀,著者希望能夠開拓真正的中日民間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間相互理解的鑰匙。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