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代天津是一個慈善救濟很發達的城市,尤其是以民間為主的慈善事業占據了社會救助領域的半壁江山,直至今日,天津的慈善事業仍很發達。由於慈善救濟事業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越到近代這種地方差異越明顯。因此,以天津城市為個案探討地方特色,不但可以完善慈善救濟史領域的研究,而且對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通過這種分析,我們可以探尋出國家與社會在慈善救濟這一公共領域中是如何產生互動的。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財富高速增長,社會分化加劇,新的社會不公平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基於此,加快慈善和社會救濟事業的發展對和諧社會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歷史上的社會慈善救濟事業進行研究,可以為現實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借鑑,這也正是本文的實踐意義和現實價值所在。 本文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慈善救濟這一公共領域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為視角,探討了近代天津城市的慈善和社會救濟事業。全文共分十個部分,從思想淵源、慈善救濟產生的歷史背景、災荒賑濟、官方救濟事業、民間慈善事業的沿革和運作以及各個社團和組織的慈善救濟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了近代天津城市的慈善和社會救濟事業。最後得出結論,第一,天津由於其特殊的地域和文化特徵,形成了具有天津城市特徵的慈善救濟事業,雖然是官督民辦,但民間力量一直在慈善事業中發揮著較大的作用,而且慈善救濟事業的參與者具有廣泛性和多元性。第二,慈善救濟的社會功能體現在養育和教化、社會控制、改善民生等方面,而且傳統期與近代慈善救濟社會功能有所差異,傳統期只注重養育,而近代以後則強調“教養兼施”,慈善救濟機構的教化、教育功能得到提升。第三,在近代慈善救濟領域,國家與社會關係微妙,既有愉快的合作,也有不和諧的衝突。總體來說,在清末和民國初年,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更多時候是良性合作,1928年以後,雙方衝突多於合作。這與國家對社會的監管力度有關係,當國家對社會監管力度小時,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良性互動,雙方合作愉快;當國家加大監管力度時,雙方關係就是非良性互動,矛盾與衝突不斷,這時呈現出強國家弱社會的特徵。但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也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有的地方國家力量強一些,社會力量弱一些,雙方的合作多於對抗,譬如天津;有的地方國家力量弱一些,而社會力量強一些,雙方的抗拒多於合作,如上海。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就是雙方在力量的角逐上互相掣肘,最終達到平衡。總體來說,天津在慈善救濟領域,官民合作多於對抗,國家與社會雙贏,社會和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有助於矛盾的化解、民生的改善和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