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近代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南、北方之間不僅存在自然景觀的差別,而且也有人文內涵的很大不同。要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發展整體進程,就應該進行分時段、分區域、分專題的實證考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大陸的近代經濟史研究者,在很長的時期內,形成了挪用南方的某些例證,來代表整箇中國經濟面貌的慣性思維,以致誤導了社會認知。當然,這也是北方經濟史研究嚴重缺位的客觀反映。進入1990特別是2000年代以後,一些學者開始涉足北方地區的探索,中國區域經濟史研究內容上的南北方失衡狀態有所改變。本書稿是近年來相關研究領域的多位著名學者關於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演變研究的多年學術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它集中體現了該領域的前沿和精髓。它的出版,一定會把近代北方經濟地理研究,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和水平。

基本介紹

  • 書名:近代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356頁
  • 開本:16
  • 作者:吳松弟 樊如森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224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北方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松弟,浙江泰順人,1954年生。教授、博導。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中國歷史經濟地理、中國人口史和區域經濟史。先後出版六卷本《中國移民史》之第三卷(隋唐五代時期)和第四卷(遼宋金元時期)、六卷本《中國人口史》之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以及《無所不在的偉力——地理環境與中國政治》、《南宋人口史》、《兩唐書地理志匯釋》、《‘上帝’讓溫州人發財一溫州創業文化啟示錄》等個人專著14部,並主編《港口一腹地和中國現代化空間進程》、《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等著作,發表論文130餘篇。曾在英、美、日和我國港台地區的多所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樊如森,山東鄆城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復旦大學長三角港口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曾擔任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客員研究員、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歷史經濟地理和海洋經濟研究。已經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天津與北方經濟現代化(1860—1937)》,《港口一腹地與北方的經濟變遷(1840—1949)》(第二作者),《近代西北經濟地理格局的變遷(1850—1950)》,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參加和主持國家及地方科研課題多項。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編 總論
1.中國近代史的主線索和經濟變遷的特點
2.近代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重組的政治因素
3.近代環渤海經濟的劇變與漸變
第二編 近代華北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4.華北農村“慣行調查”概述
5.民國時期華北機制麵粉工業與新式交通(1912 1937)
6.近代華北鐵路沿線城鎮轉運業的發展(1904—1937)
7.濰縣城:晚清民國一個區域性大都會的城市地域結構(1904—1937)
8.近代海州灣的港口與城市
9.清末民初直隸商會與社會變遷
10.腹地、軍閥官僚投資與近代天津的經濟發展
11.天津洋行、貨棧與近代西北羊毛貿易——以滿鐵調查的《支那羊毛》為中心
12.20世紀20年代山西農民的生活水平與農產品市場化程度
第三編 近代西北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13.甘肅農貸與農村經濟的復甦(1935—1945)
14.清末至民國時期歸化城商貿衰落的地理原因
15.歷史時期土地覆被變化空間格局重建方法探索——以民國時期和田河流域洛浦縣耕地變化為例
16.近代中國新疆與俄國貿易對新疆經濟結構的影響
17.清代蒙陝農牧交錯帶土地墾殖過程研究
第四編 近代東北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18.關內移民與近代東北城市化(1860—1931)
19.東北港埠經濟區的歷史格局與發展機制述論(1861—1945)
20.近代東北商埠格局形成及其對外貿易特點變遷
第五編周邊區域與“三北”地區的經濟聯繫
21.近代中國東西部商會的比較研究
22.外港與上海、天津城市發展研究
23.晚清時期香港與北方環渤海地區的貿易關係
24.清代北方與江南的糧食貿易——以1735—1850年江蘇省常關為中心
附錄
點評集錦
專題總結摘要
研討總結摘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