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交劣勢

長期連續的近親交配,一般會導致大小、抗性、豐產性等生活力的降低,這種現象稱為近交劣勢。常被看成是雜種優勢的相反現象。這在動物和異花授粉的植物中尤為顯著,但劣勢的程度在不同的種類和系統中差別很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交劣勢
  • 外文名: inbreeding depression
  • 定義:長期連續的近親交配
  • 詞性:名詞
基本概念,疑問,

基本概念

一般認為,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純合幾率,導致個體適應能力下降,這被稱之為近交劣勢(衰退)。種群變小被認為是導致近交衰退的主要原因。達爾文曾說,“我曾蒐集過大量事實,並且做過許多實驗,表明動物和植物的變種間的雜交,或者同變種而不同品系的個體間的雜交,可以提高后代的強壯性和能育性;這和飼養家門的近乎普遍的信念是一致的。僅僅這等事實就使我相信,一種生物為了這一族的永存,就不自營受精,這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則;和另一個體偶然地—或者相隔一個較長的期間—進行交配,是必不可少的”。

疑問

達爾文的觀點未必正確,因為自交在動物界雖然罕見,但在植物中卻十分普遍,高等植物不僅主要是雌雄同株的,而且主要還是雌雄同花的,自交現象也十分普遍(謝平2013)。
生命在相互對立(矛盾)的作用力中存在與發展,一方面物種需要個體保持最低限度的精確遺傳,另一方面環境又允許個體出現適度的變異,有性生殖被相當直覺或主觀地認為能使兩者“和諧”與“共鳴”。但另一方面,實在找不出任何理由能夠讓人屈從於這樣一個觀點,即“忠實”的遺傳(有性的自交或近交繁殖)一定會衰退。如果自交或近交導致衰退的話,那更為精準的遺傳方式—無性生殖不就更應該衰退嗎?
從生態遺傳學視角看近交
從生態遺傳學的角度來看,要說自交或近交的“不利”效應,那就是有性生殖在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驅動下可以加速有害或不適隱形基因的純和和淘汰,使種群的遺傳更加適合當前的生存環境,這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更加現實的、機會主義的適應方式,雖然對未來的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可能會有所減弱。因此,保留一定的異交,將會有利於趨於純和的亞種群之間的重新遺傳交流與混合,這是高等植物採用的一種極為普遍而高明的繁殖策略。
試問,如果自交或近交十分有害,有誰能夠解釋為什麼高等植物的生殖系統還會是以雌雄同株占絕對優勢(而且其中主要還是雌雄同花)?為什麼在高等植物中近交十分普遍?對有害基因的純和以及相應的遺傳多樣性下降(局域種群)被誇大成了一種令人無可奈何而且十分迷茫並已滲入人心的所謂的自交或近交衰退,其實只不過是一種不同的生態遺傳對策而已,並不一定有害,也更不可能產生什麼必然的衰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