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鬥爭,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對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民鬥爭
- 含義: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對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鬥爭
農民鬥爭,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對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鬥爭。
農民鬥爭,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對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鬥爭。包括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等。...
明末農民起義,為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農民軍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楚王等數十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套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起義,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這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也是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背景 農民戰爭是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產物。“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
衙前農民的鬥爭被迫轉入地下。李成虎雖經多方營救未能獲釋,於次年初在獄中被迫害致死。衙前農民十分悲痛,立碑紀念這位農運領導人。廣東海陸豐的農民運動,是建黨初期範圍廣、影響大的一次農民運動,開創者是後來被人們譽為“農運大王”的...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即消滅東漢政權,建立自己的統治,這對號召和團結人民參加起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宗教形式進行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麻痹了官府,積蓄了力量,為舉行...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是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貫穿於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始終,其規模之大,持續的時間之久,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貫穿於...
德國農民戰爭是一場1524年爆發的、一開始局部的農民起義,後來擴展到德語南部地區(德國南部、奧地利和瑞士)的大部分地區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通過提出《十二條款》起義農民首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525年起義在施瓦本、弗蘭肯、阿爾薩斯和...
龐勛起義前後一年零兩個月,是唐末繼裘甫起義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農民反抗鬥爭,是對唐朝統治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為接踵而至的王仙芝、黃巢起義作出了積極的準備(參見王仙芝起義、黃巢起義),史論:“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是對龐勛起義...
此時全國大部地區已為唐軍所有,至此,隋末以來農民起義戰爭基本結束.後續 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以後,即開始對各方的異己勢力展開鬥爭。當時,全國各地有多支大小農民起義軍,還有原為隋朝之貴族、官僚,以及一些豪強地主,他們多擁兵割據...
農業協同組合”(相當於農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團體,經常召開代表會議,通過要求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經營條件等反映農民利益的決議,向政府施加壓力,以影響政府的政策。這些所謂“壓力團體”的農政運動,成為日本農民鬥爭的主要形式。
在第三階段,普加喬夫犯了一個放棄向莫斯科進軍的致命的戰略性錯誤,這充分說明起義領導者缺乏戰略指導和明確的鬥爭綱領。這次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了,但被壓迫的人民民眾表現出的非凡的英勇氣概和果敢精神,普加喬夫傑出的軍事組織才能永載史冊。
楊寨農民暴動,是全國農民暴動的一個縮影。這場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轟轟烈烈的農民武裝鬥爭,徹底喚醒了長期受壓迫的勞苦大眾,在中原大地首次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這場鬥爭猶如星星之火,在中州大地熊熊燃燒!搶糧風暴 楊寨暴動之後,...
起義軍領導人劉鳴、張英傑、黃作賓、王作賓、趙壽山、張守禮、董含貞等先後被敵人殺害,轟轟烈烈的甘南農民起義失敗了。事件影響 甘南農民起義是甘肅近百年革命鬥爭史上,聲勢最大,範圍最廣的一次起義。起義失敗後,許多人仍堅持著鬥爭。19...
認為“共產黨應當轉變過去的方向,堅決的發展與提高農民革命”,並“儘可能的在廣大區域中準備農民的總暴動,利用今年秋收時期農村中階級鬥爭劇烈的關鍵”。《議決案》提出了十一條農民暴動的口號。要求黨要揭破國民政府的虛偽陰謀,認為“...
康特斯塔多農民戰爭是1911~1916年巴西康特斯塔多地區農民為爭取土地進行的武裝鬥爭。 康特斯塔多指聖卡塔琳娜州和巴拉那州接壤地區。該地農民除受本地莊園主的剝削壓迫外,還遭到外國資本的奴役。1908年以後,美國鐵路公司取得從聖保羅至...
巴西卡努杜斯農民戰爭,是由於農民缺乏土地而引起的,是巴西農民爭取土地的鬥爭。背景介紹 19世紀末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腹地農牧民為爭取土地而進行的武裝鬥爭。當時,巴伊亞腹地居民大多為印地安人和混血種人,以農牧業為主,生活非常貧困。經...
這些口號成為農民戰爭中明確的政治綱領和極有吸引力的政治理想,鼓舞廣大貧苦農民積極投身農民戰爭,使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鬥爭更加波瀾壯闊。產生於分散的、落後的、與小生產相聯繫的起義農民之中的政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①...
東北農民起義,1860年至1866年東北地區爆發的反封建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對東北地區頻繁徵調,肆意搜括,加之東北地方官吏藉機勒索,造成民不聊生,民變蜂起。東北各地人民不斷掀起反抗鬥爭。1860年12月以王達為首的義州(今...
開封回漢農民抗糧鬥爭,清光緒三十年(1904)回漢農民抗糧的戰爭。鬥爭經過 開封回漢農民抗糧鬥爭,清光緒三十年(1904),因政府強迫農民補交沙荒地稅糧,河南開封府東鄉治台村回族農民李元慶等10人,被民眾推舉,向開封知縣孔凡浩請願,要求...
1946年末,主要用原始武器武裝起來的農民起義隊伍終因實力單薄而退卻。起義背景 1946年7月至1951年10月,印度共產黨在特倫甘納地區領導的一次規模較大的農民武裝鬥爭。特倫甘納地區位於海得拉巴土邦(現屬安得拉邦),下轄 8個縣,面積約11....
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失敗。但分散在長江南北各個戰場上的數十萬太平軍,仍英勇頑強地抗擊清軍的進攻。餘部鬥爭 天京城破後,李秀成帶幼天王突圍而出,不久失散。1864年7月22日,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害。幼天王在江蘇...
交山農民軍在任亮、王堇英、郭彥、李述孔、王全和巴山虎(姓高)率領下,繼續堅守交山,展開反清鬥爭。清山西巡撫馬國柱調兵遣將,更以明朝降軍的精銳武器——紅夷炮對付交山農民起義軍,然而卻屢戰屢敗。清廷為鎮壓起義軍,堵塞各地...
毛澤東在1930年1月撰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進一步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與發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是促進全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