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消費的城鄉二元性研究》是王張明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9月。
該書分析農民工城鄉二元消費的具體特徵,以絕對收入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為建模依據,聚焦於收入性質、城市融入、身份認同及消費信貸等視角,試圖探尋二元消費的形成機理,進而對其發展趨勢及社會效應展開分析,最終提出彌合二元消費的對策建議。該書指出,在農民工未來生活的籌劃當中,政府扮演了關鍵角色。因此,政府要切實重視農民工的消費困境,願意為農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產品,包括一系列消費政策支撐,營造農民工融入城市或返回農村的良好氛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農民工消費的城鄉二元性研究
- 作者:王張明
- 類別:經濟學著作
- 字數:165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在梳理有關農民工城鄉二元消費文獻基礎上,結合中國農民工發展的歷史進程,通過農民工與城鄉居民消費的對比分析,揭示農民工城鄉二元消費的具體現狀,探尋農民工城鄉二元消費的形成機理;進而在對未來農民人口數量、區域流向及消費規模作出測算之後,聚焦於農民工消費的社會效應分析,並以其為依據提出彌合農民工消費二元性的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消費二元性的研究綜述 第三章 消費二元性的特徵分析 第四章 消費二元性的形成機理分析 第五章 消費二元性形成的實證分析 | 第六章 消費二元性的趨勢預判及社會效應 第七章 彌合消費二元性的政策建議 第八章 研究總結與展望 附錄1 調查問卷 附錄2 個案訪談提綱 |
創作背景
截至2015年底,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6.1%,但戶籍城鎮化率僅為37.1%,兩者差異主要體現在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上。農民工在成為中國城鄉二元體制彌合受益群體的同時,也承受著城鄉二元結構演進滯後、不徹底之痛,職業與身份的脫離勢必會對其生活消費造成影響。由於進城務工的暫時性及預期收入的不穩定,農民工出於個人與家人消費的均衡考慮,進而引發有關城鄉收入分割、城鄉消費分布以及消費行為、規模、結構的城鄉差異等諸多問題,即農民工消費的城鄉二元性現象。基於此,《農民工消費的城鄉二元性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表明,二元消費的負面效應大於其正面效應。其一,正面效應。農民工即使陷入到消費的困境當中,但考慮到農民工龐大的規模和21世紀以來快速增長的收入水平,其對城鎮低端消費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農民工通過進城務工,增加收入之後通過個人匯款的形式寄回農村,這已經成為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有效改善了農村家庭的消費水平。而且隨著農民工在城市的耳濡目染,他們會將城市居民的消費習慣、消費方式及消費偏好都帶回農村地區,使農村居民傳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得以改善。其二,負面效應。農民工作為中國產業工人的主體,長期以來為中國經濟成長和城市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與農民工做出的貢獻相比,農民工在城市處於一種“邊緣”地位,其陷入到一種消費的兩難困境,人們不能對其加以忽視。農民工長期的城鄉往返,居無定所,導致其對未來生活產生消極預期,從而降低消費傾向,形成二元消費。出於城市身份的自我認同和急於融入城市當中,當代農民工的炫耀性與符號性消費盛行,而這勢必會擠壓其教育性消費開支,最終抑制農民工人力資本提升,使其市民化的能力削弱,最終延緩城鎮化的進程。
該書認為,農民工城鄉二元消費的解決出路與其最終流向有關,農民工的未來流向要么是融入城市,要么是返回農村老家。只有農民工不陷入到城鄉雙重“邊緣”境地,才有可能擺脫這種消費困境。因此,對於有進城傾向的多數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其必須提升自己融入城市的能力,在收入的穩定性、增長性和發展性上要有保障,通過生產創造財富融入城市,而非陷入到炫耀性消費和符號性消費的誤區當中。而對於部分傳統農民工而言,其更有可能成為“返鄉”群體,因此自身農業技能的積累和農村人際關係的拓展都尤為重要。在農民工未來生活的籌劃當中,政府扮演了關鍵角色。因此,政府應切實重視農民工的消費困境,願意為農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包括一系列消費政策,創造農民工融入城市或返回農村的良好環境。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農民工消費的城鄉二元性研究》 | 2017年9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161-8791-3 |
作者簡介
王張明,男,1979年6月出生,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經濟學博士,中國消費經濟學會理事。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