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是安徽農業大學下屬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
  • 所屬機構:安徽農業大學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是經農業部批准於2012年建立。業務上受農業部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管理,隸屬安徽農業大學,財務由安徽農業大學統一管理,建成擁有1箇中心實驗室(廬江郭河)、1個長期定位觀測實驗點(蒙城縣)和3個研究與示範基地(太和縣、懷遠縣和埇橋區)。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實行站長負責制,實驗站設崗位25人,即站長1名、副站長1名、聯繫人1名、科研和技術推廣人員22名。
一、實驗站主要研究方向:
1.作物大面積高產、超高產基本規律探索和基礎理論創新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針對華東地區小麥、玉米生產實際存在的問題,著重開展了小麥大穗與大粒形成機理研究方面,利用現代切片和顯微攝影技術分析,揭示了莖稈和穗部輸導組織發達程度是影響小麥結實性和籽粒大小的主要解剖學原因。其研究結果被許多學者套用和借鑑參考,為我國小麥高產栽培要求精勻播培育壯苗和實現壯稈大穗提供理論支持和依據。在小麥、玉米營養與高產優質關係的研究方面,通過套用不同氮肥運籌技術對小麥、玉米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明確了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時期與小麥、玉米高產優質的關係,探討了小麥、玉米高產調優合理肥料運籌技術,為小麥、玉米豐產高效施肥技術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2.作物產量形成分子機制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針對目前作物研究力量分散,創新性不足的特點,著重開展作物成穗作物籽粒形成及充實;作物光能、熱量、水分與養分高效利用;作物高產抗倒分子機制研究,拓寬作物栽培學的研究領域。
3.作物持續高產輕簡化高效栽培生理生態機理與關鍵技術研究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針對華東地區作物生產中高產品種增產潛力發揮不足,傳統精細栽培技術過於費工、費時、費力、投入高等問題,採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建立試驗基地,研究能夠實現作物豐產、節本增效、資源高效利用的簡化栽培技術,研製適合規模化、輕簡化生產的農業裝備,實現農機與農藝的捆綁式推廣,通過示範研究,集成作物持續高產簡化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4.作物秸稈還田地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秸稈還田可以迅速騰地以解決“三夏”、“三秋”農忙期間爭農時,爭勞力的矛盾,避免由於焚燒秸稈產生的環境污染。重點研究秸稈還田的適宜麥秸、稻草、玉米、油菜秸稈粉碎度和碳氮比,研究秸稈還田對土壤性狀和下茬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從秸稈還田方式、無機肥料投入種類、數量結合進行研究,形成既有利於土壤培肥,又能保證作物養分有效供應,相互協調的技術體系供生產套用。從種子加工技術、播種機具、播種方法等方面研究以提高播種質量為核心的作物秸稈還田條件下一播全苗技術。
5.作物抗逆栽培生理生態機理及關鍵技術研究
隨著作物產量不斷提高,倒伏問題已成為目前華東地區小麥、水稻、玉米實現高產與超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如何通過培育高產優質抗倒新品種;協調品種、播期、播量三者關係;高質量播種培育壯苗技術;肥料合理運籌技術和化控技術等關鍵技術系統研究與集成示範推廣,最終達到解決高產與倒伏的矛盾的目的。
根據華東地區降雨時空分布特徵,建立適宜的灌溉制度、確定關鍵灌水時期;研究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從品種選擇、耕作方式、播種鎮壓技術等方面建立土壤水分調控系統,以土壤調控應對天氣的不確定性變化。
二、實驗站主要技術示範內容
1.新型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作制度與種植模式探索及其示範推廣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針對北方油料主產區,受比較效益的影響,玉米面積不斷擴大,油料作物面積急劇下降,油料產業危機日益加劇,同時地力水平不斷下降的現象,在傳統玉米-大豆(花生)間種田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玉米-大豆間作配置技術、玉米-花生間作配置技術、玉米-牧草輪作技術,探討新型農作制度增產和養地原理,為作物的持續增產和土壤地力不斷提升做出貢獻。
2.華東地區小麥—玉米/水稻秸稈還田循環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擬開展小麥—玉米/水稻秸稈全量連續還田作物生產力保持技術研究與示範、小麥—玉米/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條件下土壤耕作與播種(栽插)技術研究、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和 “土壤-作物”養分循環利用研究。
3.華東地區小麥--玉米/水稻均衡增產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擬開展華東地區土壤生產力持續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小麥—玉米/水稻周年光熱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增產增效群體構建與定向調控關鍵技術研究、增產增效肥水運籌及耦合技術研究和周年均衡增產技術體系集成與示範。
4.砂姜黑土地區小麥--玉米兩熟制氮肥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示範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擬開展砂姜黑土土壤-作物周年氮素供需規律研究、砂姜黑土地區小麥--玉米氮素化肥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和氮肥周年高效利用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
三.預期成果
1.人才隊伍培養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十三五”期間,將堅持以自我培養為主、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與引進模式,培養省級學術帶頭人1~2人,固定人員隊伍擴充並穩定在30-4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比例達到80%,同時注重學緣結構的改善,形成穩定的金字塔式人才隊伍結構。
2.條件能力建設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十三五”期間,投入科研經費300萬元用於購置部分精密儀器,提升科研水平;投入經費100萬元用於實驗室的修繕和改造;逐步改善科研條件,使本實驗觀測站五年後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科研產出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十三五”期間,力爭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篇,SCI、EI收錄論文20篇,累計影響因子30以上,主編科技著作2部,獲省部級獎項2項。
4.成果轉化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十三五”期間,通過成果轉讓收益,聯合創新成果轉讓收益達200萬以上。
5. 社會服務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十三五”期間,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實驗站講學、開展短期工作、聯合申請項目、聯合指導研究生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同時派出室內的優秀科研人員外出學習、培訓,提高專業水平;通過實驗觀測站及其示範基地建設的帶動作用,對農民進行新技術、新技能培訓,累計培訓新型農民10知名專家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