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新模式對增進與分享規模經濟的作用機理研究

農業經營新模式對增進與分享規模經濟的作用機理研究

《農業經營新模式對增進與分享規模經濟的作用機理研究》是依託西南大學,由王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經營新模式對增進與分享規模經濟的作用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釗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基於縱向分工深化可能改變農業規模經濟形成條件的基本假設,著重回答農業經營新模式如何增進農業規模經濟並實現規模效益分享均衡這一科學問題。首先,解析農業經營體制市場化演進的歷史軌跡與轉換關聯,說明其市場化演進方向的必然性;其次,構建微觀計量模型實證揭示農業經營新模式增進農業規模經濟的作用機理;然後,解析農業經營新模式下農業產業規模經濟和生產規模經濟互促關係及作用條件,並運用數理推導方法構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予以驗證,揭示農業經營新模式形成和放大農業規模經濟並實現動態均衡的影響機理;最後,分析市場模式中農業多元經營主體的分工交換關係和交易方式,並運用非均衡動態博弈方法,探尋其利益分享和調整機制,認知其動態均衡條件。研究利於深化對規模經濟、農業產業分工協作關係的理論認識,把握髮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標尺;研究成果轉化的政策運用利於促進理性實踐操作並產生實效。

結題摘要

伴隨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原社區內農業“雙層經營”逐漸演變為以市場為紐帶多元主體分工協作的跨社區“雙層經營”,專家稱之為農業經營新模式,認為新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家庭經營小規模和分散性問題。那么它是如何解決農戶生產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或者如何增進農業規模經濟並實現分享均衡的?對此主要研究四個內容得出如下結果:①分析闡釋農業經營模式變革實質是社會化分工和市場化服務有機結合和互動演進的結果,演進邏輯主要與分工專業化效應和生產者學習成本變化相關。②測度分析我國農業規模經濟水平顯示其差異性隨市場化同方向變動,對1358個樣本數據分組分析展示相同的統計相關性; 基於水稻、玉米兩種作物核密度估計圖比較及之後的實證表明,分工和市場化為主導的多因素綜合作用增進了規模經濟。通過超邊際均衡分析其機理:新模式下農產品交易效率改進導致農業分工深化和勞動力向中間產品(服務)生產轉移,為土地流轉集中和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而效率改進導致勞動力轉移還呈現更廣泛的分工網路正效應,促進生產者和服務商相互受益且各自生產率提高,帶來農產品需求和服務市場擴大,激勵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③理論闡明農業產業規模經濟整體增進源於分工環節間的互動均衡,這種互動是基於其各自均衡性和整體均衡性的需要;分工服務衝擊了農業經營單位內部分工,使農業規模經濟獲得外部規模經濟等多重來源。實證結果支持上述認知,基於DSGE模型分析也顯示縱向服務對規模經濟整體的促進效應,而且在產中服務價格因子正向衝擊下,可觀察到農民耕種面積增加即擴大了生產規模。④演化博弈分析表明,生產主體與服務主體分享規模經濟效益的最優策略是選擇“合作”,這個均衡點便是雙方利益滿意均衡的條件,而且參數分析顯示雙方演化博弈均衡點位置與合作穩定性機率有關,合作機率越大,雙方分享均衡就越穩定。本項目研究成果對農業分工和規模經濟認知有所深化,可為探索家庭經營基礎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