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自組織能力與公共物品供給關係研究

農村社區自組織能力與公共物品供給關係研究

《農村社區自組織能力與公共物品供給關係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張友琴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社區自組織能力與公共物品供給關係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友琴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農村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範圍內的鄉村人民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農村社會的基礎單元。農村社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平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最終要在農村社區中得到體現。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結果,農村社區的公共物品供給遠遠落後於城市社區,並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農村社區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本項研究將通過在全國範圍內選取200個行政村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探討農村社區自組織能力和社會資本等非經濟因素對於社區公共物品供給所產生的影響,在弄清農村社區公共物品供給的內在機理的基礎上提出改進農村社區公共物品供給的政策建議。本項研究對於改進農村社區的公共物品供給,縮小農村社區在公共物品供給方面與城市的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研究結合了定性訪談和定量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個案村莊T村的公共物品供給情況進行實證研究,試圖探討村莊中自發生長的各項非正式制度與村莊公共物品供給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T村中由於歷史和社會因素所催生的各項非正式制度——非正式的“頭家輪流制”的治理模式和各種傳統習俗慣例等,通過“多中心制”和“社會習慣記憶”的作用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T村村民在村莊公共物品供給集資過程中的集體行動困境——“搭便車”現象。非正式制度正是通過增進T村村民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參與和捐資行為,最終對村莊的公共物品供給起到積極有效的影響作用。本項研究通過個案實證研究,並對定性訪談資料和定量數據的分析,不僅驗證了村莊中自發生長的非正式制度對村莊公共物品供給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我們還從研究中得到以下四點意外的發現和啟示:一,缺乏正式的宗族組織並不妨礙對宗族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研究發現,長期以來,作為單姓宗族村莊的T村,在缺少正式宗族組織——族房制和祠堂會——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有序並有效地開展村莊宗族性公共事務,不過這與村莊中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制度是分不開的;二,村莊中的非正式制度通過一定的作用機制對村莊公共物品供給情況產生影響。個案村莊中非正式制度並不是直接作用於村莊個體的社會行為,而是分別通過“多中心制”和“社會習慣記憶”的作用機制,影響著村莊的公共物品供給情況。三,在個案村莊中,作為非正式制度的兩種作用機制,共時性的“多中心制”和歷史性的“社會習慣記憶”,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從歷史性的維度考察,“多中心制”的延續也離不開“社會習慣記憶”的作用。四,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從起源上看,非正式制度的起源往往早於正式制度;從制度變遷過程來看,正式制度一般是非正式制度的規範化和固定化;同時,在正式制度失效或缺失的情況下,非正式制度可以代替正式制度,起到同樣的社會制約和整合的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